开发商的囤地已成为楼市的“顽疾”,而近日某房地业大佬“自曝”的另一现状更让人震惊:有1/3的开发商“只囤地从不盖房”。
“1/3”的比例确切与否尚不清楚,但根据记者采访及众多报道来看,近年来通过倒卖土地而获取暴利的房企确是所在多有。这类“从不盖房”的企业,不需动一锹一铲、盖一砖一瓦,只需想方设法拿到土地,接下来便只管“坐地生财”,一转手便能赚个盆满钵满。准确地讲,这类房企已不是“开发商”,也许称“伪开发商”更为适合。
“伪开发商”大行其道,戳破了某些房地产大佬类似“地价上涨原因在于供应不足”的谎言。试想,当部分开发商囤积的土地已足够其开发数年乃至十年之用,甚至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伪开发商”也手握珍贵的土地资源,而公众却面临无房可买或者被迫购买高价房的尴尬,这不正是对房地产业莫大的嘲讽?
很难想象,在一个发展健康、利润合理的行业中,仅仅依靠“倒卖”原料就能获取暴利。“伪开发商”的兴盛,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已从“面包”延伸至“面粉”。
这种投机行为的传导,将对地价、房价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今年信贷环境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伪开发商”更可充分利用高杠杆率,以较小的自有资金反复炒地套利。对于有些上市公司来说,更可通过“拿地-融资-拿地”的循环轻松获利。在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推互涨”中,土地已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对于“伪开发商”来说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地价、房价焉有不涨之理?
“伪开发商”炒地、倒地对楼市的危害不亚于开发商的囤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任其蔓延,将严重搅乱土地市场的秩序,加快泡沫的产生和风险的积累,这对于一头连着“保增长”、一头连着“保民生”的房地产业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中央对土地供应及土地市场监管向来高度重视。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明显加大了推地力度,相关部门也三令五申要求严查土地闲置、囤地现象,不少地方政府也曾“雷厉风行”地查处过一阵。但时至今日,“囤地”问题仍难以根除,“伪开发商”的存在,凸现了执行法规、政策的迫切性、重要性。要使土地供应真正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需要一手抓推地、一手抓监管,对闲置土地的开发商要促其开工,对“囤地”行为要依照法规查处,对倒卖土地的“伪开发商”更应严查。(记者叶锋)
相关链接:
责编: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