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CCTV2今日重磅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

CCTV.com  2009年12月21日 10:2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第三集 农字当头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尽管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可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比重的近60%。中国有2.4亿农户,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微型家庭农场面积 平均只有0.5公顷。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为什么我们会长期存在城乡的巨大差距?农民增收难在何处?乡镇企业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农民进城务工是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农民进城后新的问题又有哪些?

    第四集 苍茫大地

    我们曾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如果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的国土面积。

    然而,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 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 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为什么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就是该如何使用土地?我们土地资源还能承载多少压力?经济建设需要土地,种粮吃饭需要耕地,我们必须在这两难之间作出选择。

    第五集 资源扫描

    早在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随外交使团来华。他在两赴山西考察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地大物博也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中。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现状了。

    中国资源从总量和数量上来看并不少,有176种矿产资源。但人均却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98.94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5%。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0%。

    但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却是巨大的。中国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 日本的11.5倍。

    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钢铁占了世界消耗总量的25%还强,我们消耗的水泥量占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40%。我们消耗的煤炭超过了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5%,资源消耗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出过警示:为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恣意地掠夺了。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千年前,《资治通鉴》里的语言今天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第六集 山水之间

    1980年,中国邮政部门为了保护白暨豚专门发行的两枚邮票。但是,2006年,一支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25位专家,组成的一支“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顺着江面,长达3400公里,用高位望远镜、声纳设备等先进的科学仪器去搜寻白暨豚的踪迹。最后,不得不遗憾地宣布,在38天的科学考察活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的身影。

    这种已经在中国的长江中生活了2000多万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正在慢慢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逝:我们生存的环境怎么了?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367万平方公里,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林木蓄积量也只剩下不足10%。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酸雨覆盖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全国600多座城市中,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中。

    西方的工业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都是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既保护环境,又实现经济的增长,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2/3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