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积极扩大就业 近百万下岗者找到新“饭碗”
央视国际 (2002年09月15日 21:55)
新华网消息:山东省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把就业工作纳入了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使山东省再就业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已有111万人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其中98.6万下岗职工找到了新“饭碗”。
作为我国第二人口大省,山东省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很大,每年约有120万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为扩大就业,山东省加快了经济发展。近年来,山东积极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998年到2001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依靠经济增长的拉动,保证了全省每年新增8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有集体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减弱,就业增长弹性下降。面对就业体制结构的新变化,山东省将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对象。为鼓励民营企业接收下岗职工,山东省规定,当年吸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民营企业,可以享受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据统计,山东省在“九五”期间为以安置就业为主的劳服企业减免了4.38亿元所得税。山东省还把城镇民营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打消了部分下岗职工到民营经济组织就业的疑虑。据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九五”期间,全省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净减少219万人,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净增加107万人。
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旅游业,是近年来新兴的第三产业,也是山东省安置下岗职工的重要渠道之一。对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山东省在信贷、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支持。他们将社区服务业的免税项目由原来的8项扩展到小饭桌服务、街道卫生清洁、搬家、管道维修等16项,一些城市还留出一部分保洁、保绿、保养等就业岗位统筹安置大龄和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对在社区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优待证制度,发放“绿卡”,放宽从事社区服务业的下岗职工申请小额贷款贴息的条件,对从事社区就业和灵活性就业的各类人员,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介绍机构提供代存档案、代缴社会保险费等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大批下岗职工走进社区,实现了再就业。目前,全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841万人,比“八五”末增加318万人,约增长21%,其中有大批下岗、失业人员。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在各居委会成立家政服务站,使30多名下岗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青岛市47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劳动服务社,开发就业岗位5816个,安置困难人员近3000人。据统计,近几年,民营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为山东省贡献了90%左右的新增就业岗位。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大障碍,是缺乏技能。山东各级党委、政府急下岗职工所急,政府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对他们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帮助其尽快重新就业。面向年龄较大、技能和文化较低的下岗失业人员,山东省设置了陪护、保姆、清洁、儿童托管等16个专业的专项技能培训;对适合困难人员从事的交通协管、保安、园林绿化等岗位,开展专门的岗位培训;对有自主创业愿望和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创业培训,让一个下岗职工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就业的倍增效益。自1998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用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补贴近3亿元。现在,山东省有300多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近20万人次,经过培训后,超过六成的人员重新找到了工作岗位。为鼓励下岗职工创业,截止2001年末,山东省各商业银行向下岗职工发放小额贷款余额22.9亿元,有11万人受益。
此外,山东省财政先后投入3000万元建设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全省17个市都建成了局域网,实现了省市联网。山东省还成立了1240个职业介绍机构,其中有855个是劳动保障部门创办的,基本形成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服务技术支持等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每年通过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的人员多达100万人次,实现就业50多万人次。 (记者 丁锡国)
责编: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