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难题《瞭望》指智慧来源于学习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06日 11:00)
中新网4月6日电 破解“三农”难题是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战役。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和中国农业发展。本周的《瞭望》杂志说,要在学习中寻求智慧。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文章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是“老大难”中的难中之难,这是现实。但各地热衷于搞工业、办开发区、上项目,也是现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说在嘴上、写在文件上、落实在口号上,遇到难题绕着走,能拖则拖,能推则推。这种倾向在大部分地区都有所表现。而要害是,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就是分管农业的领导干部,对MBA、对博士文凭和金融、贸易、经济管理等知识空前热衷,而对农业管理、农业科技知识等极度冷漠。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
文章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谋划农业发展,必须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规律,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办法。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等等,都需要高超的智慧进行创新,依然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思维来管理农业、组织农业,永远也跳不出“三农”难题的恶性循环。
文章指出,智慧来源于学习。首先就得向农业专家学习。当前,经济学家“走穴”成风,明星般地收取高额的“出场费”,各地趋之若鹜。而农业专家则孤寂地在田间地头鲜有问津。这种现象,与我国有着9亿农民而农业又极其落后的现状很不相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轻农、贱农的社会心态。去年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次程序和柯炳生走进中南海讲台,表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样要体现在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农业上。
其次要向农民群众学习。中国的改革肇始于农村,而农村改革源自农民的创造。在“三农”的种种难题上,农民都有零星的创造性的探索,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放下架子,潜心深入群众中间,一起探索,一起提炼总结;先当学生,再当先生。(记者 叶俊东)
→→进入专题: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
责编: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