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9日 12:33 来源:
?望东方周刊消息:
军队如果不改革创新,就会永远落后
1月10日至12日,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上一次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是在2000年8月,当时的主题是总结“九五”期间的后勤工作,推动后勤改革攻坚。而如今,在“十一五”的起始之年,“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成为我军的新命题。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月11日会见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代表和“十五”时期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单位、个人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后勤保障的质量和效益,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的保障。
胡锦涛说,后勤战线要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切实解决制约后勤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切实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不断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
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机遇期,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重点是必须确保按期形成应急作战后勤保障能力,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建设现代后勤的相关问题,《?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了廖锡龙上将。
65岁的廖锡龙上将是贵州思南人,1959年1月入伍,他从士兵起步,走过每一个阶梯。上世纪80年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时任师长的廖锡龙在者阴山前线战绩卓著,1985年曾被《半月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95年起,他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2000年晋升上将,被评价为是从士兵到将军的范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时,作风稳健、扎实的廖锡龙成为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2003年4月SARS期间,廖锡龙上将出现在小汤山,看望先期到达这里紧急组建非典型肺炎收治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当年5月,在给香港凤凰卫视回函中,这位负责全军非典防治工作的将军说:我们必将以最终彻底战胜非典灾难而回告世人。
主掌全军后勤工作的廖锡龙,强调从国情军情出发,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后勤保障社会化路子。他要求全军后勤系统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军队后勤全面建设,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能力,确保后勤各项工作经得起实战和历史检验。
近年来,廖锡龙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思路,实现后勤保障理念、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后勤管理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总后在军队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很多新举措,“绿色营区”成为军营亮点。
19年前,廖锡龙为自己担任军事顾问的电影《雷场相思树》写了一篇影评,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刚刚走下战场的他,用深情的文字表达着对战争和军人精神的感悟;今天,将视角展开到后勤建设乃至军队发展的高度,这位曾在前线浴血作战的将军依然强调,后勤要踏踏实实为官兵服务。
“十五”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望东方周刊》:目前正是“十五”结束、“十一五”初起的交接时段,此时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对于“十五”期间的军队发展和后勤建设,你如何评价?
廖锡龙: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格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作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充实和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并落实军队建设中长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对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
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后勤改革在深化拓展配套方面有了新的进步。
全军后勤顾全大局,不折不扣地执行军委的指示命令,精简战略、战役后勤机构数百个,向地方整体移交后勤院校四所,精简后勤干部7.4万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后勤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任务。
在驻大中城市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全军共撤销食堂、军人服务社、营房维修队等保障机构1982个,减少各类保障人员6.1万人。
后勤装备机械化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发展步伐很快。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上百种骨干装备组成的第一代后勤装备体系,特别是海上伤员救治、岸滩保障、野战机场保障、空投物资保障和导弹部队机动保障等装备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我们基本完成了总部、大单位两级后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一体化后勤软件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后方仓库和各专业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为改善后勤指挥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
后勤系统在过去五年中完成科研项目3000多个,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751项,特别是吴孟超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标志着我军后勤科研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望东方周刊》:在提高部队待遇、解决官兵实际困难方面,过去五年有哪些举措?
廖锡龙:我们三次调整军人基本工资标准,建立了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官兵岗位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提高了飞行、航海、机务专业岗位津贴标准。
此外,还三次提高部队伙食费标准,配发99系列制式被装,为新组建扩编部队新建扩建各类营房数百万平方米,新建旅团以下部队干部住房、士官临时来队家属住房30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1200多个边防海岛部队吃水、供电、洗澡难的问题。
《?望东方周刊》:总结过去五年的后勤管理,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廖锡龙:应该说后勤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有些经费、物资的投向投量还不够科学,有的管理人员在批钱批物批项目中随意性还比较大,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资金管理和房地产出租转让中没有严格按规定办事,还有的干部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这些不仅影响了后勤保障与建设质量效益的提高,还加剧了供需矛盾,甚至引发违法违纪问题。
总后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提高后勤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也有一大批“红管家”涌现出来。
我们推行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增强了预算的约束力和科学性,提高了集中调控资金的能力。同时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共审计单位和项目7.7万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68亿元,为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望东方周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已经亮相,军队后勤在“十一五”期间有什么具体规划?
廖锡龙:军队后勤是连接国家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物质、科技、人力等各种资源转变为保障资源,在必要的时候迅速转化为后勤保障力。这是“十一五”时期军队后勤建设发展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
1997年中央确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努力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军队规模、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问题,把军队员额压缩到适度规模,建立起比较科学的体制编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较配套的政策制度。
目前,这三个主要问题,特别是规模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变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从体制机制上制约军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从后勤的情况看,目前的联勤保障体制改革还是初步的,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还在探索试点之中,一些关系广大官兵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既滞后于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改革,也滞后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的最后五年,军队后勤体制编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健全联合保障体制,要集中精力抓政策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工资福利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军人社会保险制度等,都要逐步调整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
军委即将下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一五”规划》,后勤建设发展也制定了相应计划。后勤建设将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积极稳妥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努力推动后勤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现代后勤
《?望东方周刊》:你近年来力推“现代后勤”概念,还曾就这一主题作过报告,能否详细谈谈“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思路?
廖锡龙:“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就是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后勤保障理念、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后勤管理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其主要标志是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
对于保障体制一体化,早在1952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探索三军联勤之路,此后我军先后组织过四次试点,但没有推开。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在2000年建立的联勤体制基础上,从2004年7月开始,组织了济南战区的大联勤改革试点。大家的共识是,大联勤改革势在必行,今后五年将继续推荐和深化。
胡锦涛主席不久前强调,军队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就要依托社会保障。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潜力还很大,我们要继续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内容,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军队被服主要由军队自己生产。1999年,我们把军需工厂全部交给地方,既省事省心省钱,被装供应也没有出现问题。
今后五年,在后勤科技发展方面,我们将启动后勤科技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后勤信息化、物资保障、军事医学、野战生存、国防工程和节能环保等六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在后勤装备建设方面,抓紧构建具有较高机械化程度和一定信息化水平的第二代后勤装备体系,争取2010年配备到重点部队。要广泛组织军地科研力量,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海上医疗救护与护送、岸海衔接保障、生物防护和工程设施抢修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目前,我们的后勤管理科学水平还比较低,今后五年要大力推进后勤标准化建设,推进采购管理改革,完善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管理体系,健全采购法规,全面规范采购运行机制,着力扩大集中采购和招标范围,2010年物资集中采购规模比2005年翻一番,推行网上采购和电子商务,提高采购的效能和效益。
《?望东方周刊》:后勤已经成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和外国军队相比,解放军的后勤改革状况如何?
廖锡龙:美军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2020年联合构想》中就提出了“聚焦后勤”的概念,他们积极加速后勤转型,提高保障效率和效能,以强有力的战略运输能力为基础,从本土向海外战场投送作战力量和装备物资,准确预测部队作战需求,建立军地联合的保障体系。
俄军也把后勤改革作为军事变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普京在俄联邦武装力量2003年度工作总结讲话中,曾以四分之一的篇幅,提出要建立现代、统一、符合平时和战时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
目前我军后勤还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起始阶段,传统因素比较多,现代因素明显不足,与保障高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我军后勤长期以来主要是保障陆战型军队作战,保障手段基本还处于半机械化水平,改革意识也比较差。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如果不改革创新,就会永远落后。
把军费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
《?望东方周刊》: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关系一直很受关注,近几年中央也作出了一些调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廖锡龙:中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主席多次指出,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我理解,一是要坚信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为军队的后勤保障与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到2010年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一番,必然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财力支撑。第二,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技强军、科技兴后勤将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同时,全国巩固和普及义务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官兵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性,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协调性,也要看到军费供应相对不足的长期性。坚定不移地贯彻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立足现有军费,保障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这是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在军费问题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盲目与发达国家军队特别是美军比投入。我们实行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军费的实际需求与美军不同;同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人均只有美国的2%,这就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和看待军费问题,充分认识国家对军队的投入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如果我们把现有的经费管好用好,能够办好很多事情。
《?望东方周刊》:中央在军队建设中突出强调效益问题,你认为在后勤管理、军费使用上如何发挥最大的效益?
廖锡龙:我们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传统,把党和国家拨给我们的军费管好用好,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
要坚持把节约资源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努力创建节约型后勤。当前部队建设中大手大脚、盲目攀比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有些单位20多年前建的房子,不管质量好坏,就认为年代久了,应该推倒重盖。有的单位领导一换,就把前任刚修好的路、建好的门进行改造换新;有的营院今年种上草,明年就要拔了种树,接着又要改鱼塘。这样做是对资源的浪费,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
创建节约型后勤,要从吃、穿、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小事抓起。今年上半年,全军各大单位要对开展资源节约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对动作迟缓、措施不力、浪费严重的,要限期整改。
我们要坚持从严治军,管理搞好了,钱少一点,精打细算,用之得当,也能把事情办好;管理搞不好,是个“无底洞”,钱越多损失浪费越大。
当前一些单位敢超预算花钱,超标准办事,超财力建设,说到底还是管理松懈,有章不循。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决策的过程中就严起,在操作执行的全过程严,在监督审计查处上严,让不按规矩办事的人尤其是乱办事的人,没有空子可钻,没有“擦边球”可打。
《?望东方周刊》:后勤工作如何落实为官兵服务?在部队福利待遇方面,今年还会有哪些新举措出台?
廖锡龙:官兵满意是我们后勤工作的落脚点,坚持把方便让给部队、把困难留给自己,是后勤工作的一个好传统。在长征时期,后勤工作者背着铁锅爬雪山、过草地,哪怕没有东西煮,也要烧锅热水给同志们喝。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后勤的老传统不能丢,要努力当好新形势下的“伙头军”,踏踏实实为部队服务,为官兵服务。
在工资福利制度改革方面,我们将逐步健全津贴补贴制度和特殊地区附加补贴,建立与岗位、贡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部队、急难险重岗位和基层官兵倾斜。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要研究制定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应社会化的措施办法,研究改进军队干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制度,调整公寓住房租金。要搞好军职以上和师职离退休干部住房建设。在军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快军人保险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借鉴商业保险机制,不断提高军人保险水平。■(记者程瑛、胥金章/北京报道)
责编: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