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1日 15:10 来源:
新华社济南1月21日电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得到的荣誉很多,但他最看重刚刚获得的“中华农业英才奖”。他说,“这是对我们农民搞科研的最高奖赏!”
2005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与王乐义同台领取“中华农业英才奖”的其他9位获奖者都是院士、专家、学者,只有王乐义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米袋子”,王乐义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寿光有种菜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不少农户尝试用塑料大棚反季节种菜,但是效益不高。王乐义想对这种种植技术进行改良,让土地变成“月月能挣钱”的“绿色银行”。
他上北京、跑东北,先后去了6个省市,大大小小的菜棚、温室不知看了多少个,笔记记了几十万字。
对于各种新技术,王乐义从来不照抄照搬,他借鉴外省市的经验,对原有大棚进行了5项技术改革:一是把墙体从原来的30厘米加厚到1米,这样可以挡住北方地区冬季凛冽的寒风。二是模仿老花镜的原理,把两个山墙直线型的斜坡改为中间起高的拱形,让大棚薄膜中间往外凸起,前后坡度由25度增加到45度,增大采光面。三是采用无滴膜,透光率由45%增大到85%。四是采用黑籽南瓜嫁接技术,这样产出的黄瓜抗寒不烂根,生产周期长。五是把大棚的方位由正南方改为朝南偏西5度。
大棚技术试验成功以后,有位前来参观的教授绕着大棚转了好几圈,问:“你这个大棚的方位不对吧?”王乐义嘿嘿一笑说,深冬季节,在这里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以前光照最好,经过多次用罗盘表测量,正好是正南偏西5度。教授听了恍然大悟,说,“这个问题专家也没有认识到,没想到让你这个农民解决了。”
王乐义就是这样一位爱琢磨的土专家。刚开始在大棚里种黄瓜,是用竹竿作支架、挡光,一个大棚的竹竿并排起来能遮阴17米。怎么办?王乐义整晚睡不着觉。一天晚上,他灵光一闪,猛地从床上跳起来,撒腿就往大棚里跑。后来,他用塑料绳代替竹竿,不仅不遮阴,还省钱,一分钱的塑料包装皮能架两棵黄瓜,而一毛二分钱一根的竹竿只能架一棵黄瓜。
类似这样的小发明、小革新,王乐义搞了很多。凭着富民的使命感以及一种农民的智慧,王乐义最终成为蔬菜大棚的技术“大拿”。
1990年底,一位国家领导人视察三元朱村的大棚蔬菜后,对王乐义说:“你们靠科技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向无公害蔬菜发展,争取蔬菜出口。”
啥是无公害蔬菜?王乐义不懂。不等过完年,他就直奔济南,找到山东省蔬菜研究所。谁知,这里没有开展此项研究。这一次济南之行,虽然没有具体了解到无公害蔬菜的技术参数,却使王乐义对无公害蔬菜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他这才知道,种菜的讲究多着呢!他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无公害蔬菜搞出来,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专家的指导下,1992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后来,他们建起了从寿光到北京的优质蔬菜“绿色通道”。2001年,三元朱村的300亩大棚被农业部授予国内首批“无农药放心菜生产基地”,他们的菜摆进了北京的大型超市。
当初,三元朱亲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竞争对手,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在全国蔬菜行业仍然遥遥领先。这都得益于王乐义的科技意识。
从大棚里生产出第一根黄瓜那天起,王乐义创新的脚步就一刻也没有停止。村里先后同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17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长期聘请9名专家教授当顾问,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开发。
现在,因他而崛起的寿光蔬菜博览会成为展示蔬菜种植技术的百花园。2米长的丝瓜、1米长的黄瓜,在蔓上结的红薯,水里长的南瓜,树上长的西瓜、西红柿……让人眼花缭乱。气体施肥、立体种植、无土栽培、水培……国内外的先进种植技术济济一堂。寿光的蔬菜种得越来越神奇!
农民王乐义把科技致富的星星之火燃遍了中国北方大地,创造出了一个绿色奇迹。而他个人靠勤学苦干也成为一名专家,走上了大学讲堂,还与许多外国专家同台讲课,这在中国农村也许又是一个奇迹
责编: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