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教育】瞠目学生高消费:切莫把“望子成龙”变为“养子成虫”!  
08月01日 10:15

    可能你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哈尔滨市的杨先生日前带着女儿来到一家文具店,女儿看上了一个十分漂亮但价格不菲的某名牌卷笔刀,理由是同学也有一个类似的卷笔刀。杨先生本不想买,女儿就耍起脾气,大哭起来,最终以杨先生拿出100多元买下卷笔刀才告收场。

    这100多元钱可能对你算不了什么,但这样的结果对你孩子的将来并没有什么好处。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在小事上严格要求,塑造孩子健康的消费观念。

    
学生消费高 家长有责任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最近在哈尔滨市中小学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吃、穿、用等消费上没有太多差距,看上去十分“平等”。但根据哈尔滨市民的收入差距来看,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是不正常的,一些孩子的消费已经超出了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许多家庭孩子的日常消费也远比大人的消费多。

    一位姓李的学生家长举例说,现在孩子每周都要上公园或动物园游玩,一次要花费200多元,这钱不花好像就对不起孩子似的,家长只好紧一紧了,别人家孩子都挺好的,咱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不能委屈了孩子。他承认,这实际是一种严重的攀比心理,是整个社会风气造成的,确实对孩子的将来十分不利。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惠林认为,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现在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所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吃好穿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康消费心理的形成。

    刘惠林认为,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消除攀比心理,在日常消费中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孩子在消费时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状况,合理需求,合理支出,知道自己的消费要建立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之上,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潇洒”的背后


    身着价值不菲的流行服饰,出入灯红酒绿的迪厅酒吧,假期去外地的风景名胜区旅游,为女朋友的生日一掷千金,换手机跟换衣服一样随便……这样“潇洒”的生活并不是年轻白领的专利,如今城市里的一些大学生的消费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但是“潇洒”的代价是昂贵的,没有劳动收入的他们是从哪里拿到足以供自己消费的钱的呢?

    有一部分家境富裕的学生完全靠父母提供的零花钱就可以为自己的“潇洒”买单,但是这样的“学生贵族”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父母的钱袋都没有那么鼓,于是因为“潇洒”而不可能“节流”的他们不得不想办法“开源”。

    尽管大多数为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要在经济上“开源”的大学生都选择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但是“走偏门”赚来路不正的钱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人。南京某大学中文系的女生齐曦(化名),就是因为喜欢在男朋友面前摆阔,当家里提供的生活费不足以维持自己所追求的高消费生活的时候,就开始偷窃同学的钱物。最后,当她在作案现场被当场逮住时,她已经偷窃了价值总计2万多元的钱物,构成了盗窃罪,不仅被学校开除,还被追究刑事责任。她的母亲听到这件事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泣不成声地说:“怎么会呢?我一年给她一万五的生活费,怎么会不够用呢?”像齐曦这样的例子在高校里并非个别。

    “潇洒一族”打工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得到供自己“潇洒”的金钱,这往往导致他们在打工时丧失是非观念,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一位长期做保健品推销工作的大学生说:“我并不相信我所代理产品的功效,然而我的工作就是让客户相信它,所以为了得到佣金,我就得先骗自己,再骗别人。”而另一位靠组织分发产品宣传单赚钱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找活干而不是干活,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跟广告圈的人交朋友,活怎么干以及干得怎么样我基本上不管。”当被问及“这样赚来的钱花得踏实吗”的问题时,这位大学生答道:“没有钱花才不踏实呢!”

    喜欢“潇洒”的大学生学习往往不怎么样。一份相关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与其生活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程度非常之高。有关人士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用于日常生活的费用很难超过一定数字,那么生活费水平越高就表示“额外消费”越多,而“额外消费”占用时间越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学习成绩必然受到影响。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学习才是他们的主业,然而有些人在物欲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盲目追求“潇洒”的生活,导致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乃至前途,这样的代价实在太过昂贵。

    
“慷慨”未必是关爱


    商家总说: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的确,如今中国城市不少家庭的孩子消费就超过了家庭年消费总额的50%。

    据有关机构一份亚太地区消费理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有50%以上的家长,每周都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每月动辄给孩子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零花钱。而在亚洲其他国家有34%的父母是不给子女零花钱的。中国家长在这一方面的相当“慷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高消费。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用零花钱的多少来炫耀家庭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从而滋长了虚荣心。

    一位在福州某中学担任班主任的资深李教师说,他教的班上,不少学生配了寻呼机,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甚至还带有手机。成人的通讯设备为何被孩子使用?这位老师一了解,原来是家长们为了监督孩子放学尽快回家及联络方便之用。李老师无奈地说,可这玩意儿大多时候却成了孩子聚会游玩的方便用品及盲目攀比的代替品。

    李老师介绍说,一些家长还习惯于用金钱、礼品“贿赂”刺激孩子努力学习。他们班里的不少学生就和家长签有一份协议书,上面清楚记录一场考试得到何种名次,可以得到何种奖励。奖励的金额自然随着考试的重要性程度和名次排序而水涨船高。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物质刺激是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的有效措施。

    一些教育界人士对此深为担忧,他们认为,家长在金钱观念和正确引导孩子消费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宜用成人化的消费方式套孩子简单的思维,这容易造成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使他们养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不良习气,从长远看,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有时一心想“望子成龙”到头来却往往是“养子成虫”。家长总希望在自己的保护伞下为孩子营造安逸舒心的成长环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但在教育上可别大意了,过于“精心呵护”、“过分娇纵”未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益,切莫让自己的关爱沦落为“贿赂品”。



责编:曲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新闻
【教育】从两份开支表透视学生的消费观(08月01日 10:08)
赚100元花110元 大宗消费让上海人“入不敷出”(07月29日 15:21)
哈尔滨儿童消费出现“早熟”现象(05月31日 11:23)
不应鼓励孩子持卡消费(05月30日 17:32)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儿童消费要讲科学 (05月30日 10:55)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