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都知道现在能够观察到的一个情况是各国似乎都在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局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时候通过鼓励消费是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消费者在这个时候,因为对未来预期不明朗,越发不敢消费,造成消费是很困难的事情。欧美在过去曾经多次遭遇萧条期,他们对于应对萧条应该说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您的研究,哪些经验能够派上用场?
宋逢明: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做法,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要出手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是必须的。从这次欧美大规模介入市场的做法来看,实际上从80年代以来,里根政府、撒切尔政府以自由主义经济学指导经济政策的时代已经终结了,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新凯恩斯主义了。实际就是说,当老百姓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那就需要政府从财政上、从货币上来调节有效需求。这是最基本的做法。最基本的做法各个国家情况并不完全一样。
主持人:政府的干预正是在上个世纪大萧条当中美国政府积累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宋逢明:现在看来其中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是管用的。
主持人:现在比当时多了一条,各国在联手应对这个危机。
宋逢明: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主持人:但有人说正是全球化,才使危机这么快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
宋逢明:有这方面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更加高效率配置全球的经济资源,从发展趋势来说这是不能否定的。
主持人:我们在节目里看到一组汽车产业的新闻,有一个变化很有意思,高档品牌价格在下降,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纷纷降低价格,跌幅达到10%以上。相反中国一些便宜的汽车,像吉利这样的,出口却在增加,这怎么解读?
宋逢明:对于任何一种商品的定价,还是要从供需两个方面来看。高档车价格下降,有可能是供给方面的原因,竞争过于激烈,大家生产太多、供应太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面,这样高档的消费团体对未来预期变得比较差。中低档的车之所以会比较受欢迎,一个是从供给方面来讲,量不是很多,更可能是在需求方面,在这样一个消费团体下面,即使是这样的经济形式,他们还是很需要低档的车,比如说本来是要买高档车的,现在转而买低档车。比如在美国西部,说句实在话,你没有私家车寸步难行,公共交通已经退化得很厉害。
主持人:虽然大家都喜欢高档车,但在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车,这时候恰恰就是相对便宜的车。
宋逢明:对。
主持人:稍后继续和宋教授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