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迪奇:“银行怎么样帮助客户去改变他的习惯,他的投资的方案,银行怎么去帮助客户设计一个长远的理财的规划,完全这个还没有开始,而且这是银行的,特别是国际业务方面一个大的业务。”
目前,瑞银在全部抛售中国银行后,仅仅相隔一周,就高调买入了招商银行H股541万股,高盛也增持工商银行8800万股,把持股比例提升到20%,在国金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伟奇看来,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再次买入的背后,也反映出他们对中资银行未来的判断。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伟奇:“交通银行具有这种大型银行的一个规模优势,第二点他又具有中小型银行这样一个成长性,我觉得他可能是在这两方面他可能是兼得的一个品种。”
半小时观察:我们必须学会“长袖善舞”
参股中资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似乎永远都处在舆论的聚光灯下。2007年的时候,国内金融界曾经爆发过一场争论,焦点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会不会让它们从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到巨额暴利?中资银行会不会变成境外资本的超级提款机?而现在,一些外资撤离中资银行的时候,对它们的猜测再次风生水起,外资急于套现会不会在金融风暴中给中资银行雪上加霜?
回想十年前,当时虽然我们金融市场并没有多少外资的身影,但巨额坏账和不良资产一度像一颗定时炸弹,悬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头上。而引入境外战略机构投资者以来,中资银行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上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实际上,当中国对世界做出承诺,金融市场的大门渐渐打开了之后,境外资本的进进出出就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而且也必将变成一个越来越平常的场景。这种变化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谁赚了谁赔了这么简单。身处这样一个时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境外资本?如何在开放的市场中善于和他们共舞?
责编:陈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