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与其尴尬不如理性退出
何帆:经济适用房是过渡时期的产物 应适时退出历史舞台
(《今日观察》评论员)
经济适用房自出生以来有点尴尬,它有点四不像,它比商品房便宜一点点,引起大家排队,疯狂抢购,甚至有人脸都被挤歪了。事实上排的队伍越长,越说明在这中间存在不少问题,开宝马车的人都住到经济适用房里,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花几十万购买经济适用房也不太现实,更何况经济适用房本身供给很少,满足购买条件的很多,很多时候需要种种关系才能求得一房。而且管理又跟不上。以致经济适用房的户型越来越大,住进去的又都是富人。可见由于起初政策定位不准使得其越来越偏离初衷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扭曲。
经济适用房从一开始就是过渡时期的产物,既然是过渡产物,当时机成熟,应该在恰当的时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退出之后,必须要有配套措施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何帆: 要建真正经济、适用的房子
(《今日观察》评论员)
在适当时机放弃经济适用房这样过渡产物,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关心。正是由于中国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畸形发展的情形,所以一些房子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如房价太高,服务太差,房屋质量低劣,所以如果能真正合理、有效降低房价,让房子实实在在变得经济、适用,那么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张鸿:建议划分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种模式
(《今日观察》评论员)
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主要是在价格处于高涨期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当房产价格处在下降阶段,这种优势便不复存在。
在我国房屋市场,主要分为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这么看来经济适用房处在中间的灰色地带,非常尴尬,既不是保障性住房,又不是商品房,即无法断定会对商品房什么的冲击,也很难说对保障性廉租房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经济适用房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
建议可以划分纯粹的两种模式: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让市场归市场,让福利的归福利。房子的属性一定要定义清楚。另外,要重视中等收入人群,明确划定界线,基准线以下的人租住廉租房,基准线以上的人购买商品房,保障就是保障,保障不是商品。
夏业良:经济适用房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经济适用房本来就是一种不当配置资源的做法,因为经济适用房是用市场手段做计划思维的事情。廉租屋是对那些没有条件买得起住房或收入低的人提供暂时的居住场所,而经济适用房等于赠送产权,赠送财富给个人,这完全跟市场经济轨道背道而驰的,而且实践中它不可能做到公平,因为经济适用房不可能覆盖全国所有需要的人,肯定它覆盖不了,给一部分人就是对其他的人不公平,应该把政府全部的资源集中建廉租屋。廉租屋是动态的管理方式,如果现在收入比较低,就有资格住,但是如果收入提高后超过了救助线,就应该搬出去,让更需要的人来住。
张宝全:经济适用房不应在全国一刀切
(今典集团董事长)
经济适用房不能在全国城市一刀切,经济适用房就是在高地价、高房价的城市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地价高的城市,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会比普通商品房价格低1500元到2000元,甚至更多一些。但是对于房价较低的城市来说,比如像二三级城市,它的意义就不大了。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责编: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