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疑案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5日 14:47
导视:
一部千古名著《红楼梦》留下了无尽谜团,同样,书的著作者曹雪芹对后人来说也是一个谜。相传,曹雪芹晚年曾经在北京西北部居住,《红楼梦》也是诞生在这里。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传说。除了民间记忆之外,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曹雪芹的确切居住地。
二十世纪70年代,一个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的消息流传开来,在北京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里,有人发现一座老屋可能是曹雪芹在香山居住过的地方。
记者: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本期《历程》。如果有人指着一个眼前老房子对您说这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200年前住过的地方,您肯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您不会相信的。但是今天我们的嘉宾他不但相信这是真的,而且20年来一直为了证实这个故居的身份而奔波忙碌,他就是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胡德平先生。
197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胡德平,被调往北京西郊的历史博物馆工作,此时,胡德平并不知道,一个后来引起他极大兴趣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在他来到西郊工作的一年前,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里发现了一面写满诗文的墙壁。8年之后,胡德平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这座传说可能与曹雪芹有关的39号老屋。
一、与老屋结缘
记者:您第一次见到39号院是哪一年?
胡德平: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老房,它是个旗人的房子,是正白旗村的一个老房子,是个旗下老屋。我第一次访问这个房子的时候是1980年夏天。
记者:也就是24年前,那时候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胡德平:我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但是我要说一下,我来因为这个老房的一个重要的文物发现是题壁诗的发现,这是1971年就发现的,我最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在批林批孔的时候,1974年左右,当时全国人民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在批林批孔,文化大革命,各种的运动,所以对文化文物的事,我是很注意的,我牢牢记下,但是在当时没有兴趣,也没有这个情趣来观察这个事,最后又过去了老屋题壁诗的发现9年(以后),1980年,我才在几个大学同学我们一起访问了这个老屋,见到了房屋的主人,舒成勋先生。
记者:见到老屋第一眼,您相信是曹雪芹的故居?
胡德平:我是不断地提问题,我不相信的成分很大。
记者:您20年前第一次看见老屋的样子,老屋是什么样子,您跟我们描述一下?
胡德平:那个老屋是带四个台阶的,在台阶上有女儿墙,进了门是个木制影壁,然后四间瓦房。那个都是很古老的房子。窗棂、纱窗,都是万字不到头的窗棂,很古朴。而且门前有棵歪脖树。非常粗壮。
记者:您看这房子像是上百年的老房子吗。
胡德平:材料是很古老的。
早在清朝顺治年间,旗人就开始在香山一带定居,后来这里更是被扩建成为健锐营军营。在这里,旗人按照八旗制度建立了八个村子。八旗制度是贯穿整个清朝历史的军事编制和社会组织形式。在民间,同个旗籍的家庭一般居住在同个村子里,每户的房子以数字编号,类似于今天的门牌号码。
胡德平眼前的这座老屋位于香山正白旗村里,编号是三十九号。正白旗是清朝八旗中的一支。传说曹家的祖先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曾经是军队中的一个下级军官,因此入了旗籍,在八旗中属于正白旗。如果当年曹雪芹回到了香山旗营居住,按照编制,他似乎极有可能居住在正白旗村里。但是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个老房子到底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呢?胡德平访问了老屋当时的主人舒成勋先生,老人讲述了一个离奇的发现。
二、墙壁诗的发现
胡德平:那个房子的主人就是舒成勋。
记者:您见到他了,见到了,您跟他聊天了吗?
胡德平:我和这三个同学上午10点半到的他家,一直聊到12点,聊到12点之后,我们回来吃饭,吃完饭又被他的谈话所吸引,我们两点又去,又聊了整个一个下午,到6点多。
记者:聊了一整天舒老先生都跟你们聊什么了?
胡德平:他就把墙壁室的发现,首先把这个跟我们说了一遍。
记者:那这个经过是怎么回事呢?
胡德平:(舒成勋)他是70年退休之前在27中工作,工作一辈子做过教员,也做过记者,也在唐山、秦皇岛、青岛各处谋生,反正他有一个很好的特点,他就特别爱看《红楼梦》,《红楼梦》带在身边四五十年,除了工作之外,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红楼梦》。他1970退休之后,他就是想安度晚年,没想到在1971年4月4号,他到北京城去办事,他爱人在收拾房子,在三间北房的西面还有一个西小间,在收拾房子的时候,在搬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墙皮碰掉了一块,他爱人也是很细心的人,墙皮碰掉了一块,她看到里面怎么还有一层墙皮,墙皮里面还有一些墨迹。他爱人也很好奇,她就慢慢地剥,发现很好剥开,结果剥、剥,没有想到,越剥字越多,这时候天已经晚了,舒成勋先生从城里回来,他爱人就跟他说咱们家出新鲜事了,舒成勋先生也很幽默,说咱们老屋子还有什么新闻呢,她说真是出新闻了,您看看去吧,咱们墙皮里还有一层墙皮,出了不少字,舒成勋先生也是个很细心,一听说以后就拿了个电筒,一看,抄的都是抄录的东周列国志的诗,抄录一些描写西湖、苏州,苏杭一带的诗。
记者:字迹清楚吗?
胡德平:字迹非常清楚,然后这个墙皮剥了三天,才把墙壁整个显露出来,整个墙壁上60%的面积都是排列整齐的、写的字迹很清楚的墙壁诗,有8首。
记者:这8首诗的笔体是一个人的还是几个人的?
胡德平:以后经过很多人的分析,很多人的鉴别,其中的7首是一个人的笔体,另外一首是另外一个人的笔体。整个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在这面写满诗文的墙壁上,发现了两处落款,表明这些诗是一个叫拙笔的人写的。但是如果笔迹相同的7首诗是拙笔写的,另外一首笔迹不同的又是谁写的呢?这两个人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发现题壁诗的消息不胫而走,所有的人都感到很纳闷。因为早年这里居住的全部都是八旗子弟。当时清王朝规定,八旗子弟只能整日习武,以备战时之需,舞文弄墨是被明令禁止的。在这样一个崇尚习武的军营里,是谁写下了满墙的诗文?仔细阅读题壁诗的内容之后,有人居然发现了似曾相识的内容。
三、一副送给曹雪芹的对联
记者:胡先生您看,一面墙壁上写满了诗,那会有很多种可能,是什么原因让您联想到这和曹雪芹有关系?
胡德平:就是在1963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对纪念曹雪芹也相当重视,要搞个纪念曹雪芹逝世的一个纪念活动,结果在当时有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等一些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专家专门在香山进行过调查, 当时的几位红学专家访问了张永海先生,张永海先生说了一个鄂比的人送给曹雪芹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虽然墙壁诗很多都是抄来的诗,但是墙壁诗的最中心就是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和张永海老人说的,几乎99%一样,稍微不同,这个对联是用一个棱形的图形排列起来的,“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最后大白话,真不错。我们对舒先生的话,一开始也将信将疑,但是他们1963年在北京晚报都登出来了,那么八年以后墙壁诗又出现了这个对联,这就让我们觉得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记者: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舒成勋先生是听过这个传说,然后他肯定有造假的嫌疑存在?
胡德平:第一我说当时71年文革期间,他(舒成勋)造这个对联,我觉得意义不大,文革期间压倒一切的是革命,是反修防修,造这个也无利可图,也成不了什么名,也当不了什么英雄。而且当时舒成勋先生也就是1970年,才刚刚退休,1971年4月份就发现了这个,他也没同伙,也没人跟他来合谋,这个不可能。
最后一个我说个很简单的事实,墙皮剥落,白色的印花纸都钙化在墙皮的内侧了,谁能够来造假,这种造假我觉得无法来造假。年代已经很久了,不是说二三十年,四五十年,五六十年。你看印花纸在两个墙皮之间已经钙化在墙皮的内侧了。这个是不会有人来作伪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需要研究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的文化特别细心,特别地耐心,要发现线索,当时呢,在当时北京市一个文物单位的一个人,来了,来了以后看了看,没有经过家里人的允许,他就来了,看了看,是不是当时呀,还是又过了若干天,又来了一次,结果把墙铲了。
记者:他这么做是为什么?
胡德平: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铲了之后他就写了一个文章,批评这个房主人,说房主人自我标榜,说这个房子有什么典故,有什么故事,他说这是个骗局。
三十九号老屋的墙壁诗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而这副对联恰巧就是传说中送给曹雪芹的一副对联,舒成勋老人认为,自己居住的这个老屋可能是曹雪芹晚年住过的地方。但是不少人在私底下议论纷纷,认为舒成勋老人根本是一个骗子。
在香山地区老人们的口头传说中,鄂比是当地一个旗民营的普通兵丁,却喜好弄文弄墨,不满朝政,整日以酒浇愁。
当地人传说,晚年潦倒的曹雪芹搬迁到香山一带居住后,鄂比成为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对联正是鄂比为赞扬友人曹雪芹远离富贵,接近贫民的生活状态和高尚人格而作。
但是在这面写满诗文的墙壁上,人们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鄂比两字。只是发现了两处落款,表明这些诗是一个叫拙笔的人写的。能不能单单凭借一副与传说相符合的对联就认定老屋是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呢?更多的人对此表示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