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新闻频道首页
实话实说首页
本期内容
栏目介绍
请您参与
主创人员
网上实话实说
往期栏目回顾
联系方式
n038@mail.cctv.com
webmaster@
mail.cctv.com
本期内容-- 《我该选择出国留学吗?》
您对本期节目的评价
很好   还不错   凑合看   差劲      

主持人和晶:我觉得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三位朋友都可以思考或者都可以回答,有没有想过你的留学失败您会怎么承受?潘春,你想过吗?

徐小平:留学失败是指什么失败呢?签证失败,这是第一;第二就是你出国学习,学习回来以后并没有用。我现在天天看到好多一个月挣三千、四千、五千的硕士、博士从国外回来。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他的同学早就在国内拿他双倍的钱了,精神状态也好一倍,笑声多一倍。中国正在升起,冉冉升起。中国有无数的机会。留学越来越成为什么了呢?一个纯粹理性的、数字化的,一个投入产出比的东西,而不要说我留学我就得益,我就成功了,这是留学领域里最要命的东西。

主持人和晶:是不是按徐老师的说法,每个人按照理性来说能够算出来他究竟是该出国还是不该出国?

徐小平:可以这样的,完全可以。

主持人和晶:夏先生,可以吗?算得出来吗?

夏业良:这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往往存在着风险,就存在着很大的收益,正因为有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当然也有失败的可能,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年轻人,他不去冒风险的话,难道等他老的时候再去冒风险吗?

主持人和晶:那我这样问,如果不从算风险成本来考虑的话,他们三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不出国能解决吗?

夏业良:我觉得不出国,你没有这样一个体验,你不会死心。就是说很多人有这样一个愿望,你说国外也就那回事,我去过,你不用去了,我替你看过了,那是不行的,不能替代,即便是一个失败的体验,他也要体验。

徐小平:夏老师讲的恰恰是留学领域里最危险的一种心态,最最危险。我就得体验一下我才死心,问题在于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心死了,身也死了,整个人生就崩溃了。

夏业良:我反问徐先生一句话,当一个婴儿在来临这个人世之前,你要知道他总会死的,说不定一出生几个月就死了,干脆别出生了。

徐小平:这样,我不辩论,因为我既不是经济学家,夏老师也不是留学专家,但是我想在此只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留学的狂热,就是我就得留学,这个目标一设置,就放弃了一切东西,这个我称之为留学无意识,那么要有意识,什么意识呢?就是你的就业、职业、事业、金钱、地位、你的家庭,是不是可以——咱们反过来思考一下——不留学也能达到?如果推算出来是可以的,那就算了,十年是留学,博士是留学,一个星期的考察、两个星期的培训、三个星期的访问,其实也是一种留学。就是说开拓眼界,打开思维方式,这些都能够给我们的人才带来发展道路上一个必须的体验。

主持人和晶:我想请他们三位每人问一个具体的问题。您可以问夏先生,也可以问徐先生。王云冬刚才特别想问您问题,你最想问他的问题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两位嘉宾,正好给了你们事物的两面思考。你自己的选择和想法现在又是什么呢?

王云冬:我现在的想法,我觉得我出国应该是像夏先生说的只赚不赔,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主持人和晶:只赚不赔。汪继宁?

汪继宁:我实际上比较赞同徐老师的说法,因为我觉得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如果在国内会找到比较好的事业,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我想再出国也不迟。并且我也很赞同两个月或者三个月这样出去的访问,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就是觉得,我为了出国而出国,我现在可以抛弃我的儿子,不顾家庭,我觉得可能到最后惨的是我。

主持人和晶:潘春,你来问两位专家一个问题。

潘春:我跟这两位不太一样,我好像比较同意夏先生的说法。我觉得徐老师的说法,怎么说呢,为广大学生,想出国的学生提个醒,没错,但是我觉得,首先我自己并不是像徐老师说的那么狂热,我也是不太同意徐老师刚才提的价值观,尤其是那几个标准。首先我不太同意的就是是不是一个人收入越高自己就越快乐。

主持人和晶:徐老师,有没有这样,当你特别苦口婆心,给一个人做了很多解释之后,或者做了很多你的想法的表述之后,他可能关上你的门,回头就有夏先生那样的想法,你讲了再多也没用,我就是要出去,而且徐老师凭什么来给我的人生做一个选择,我要选择我的人生。这样的人多吗?

徐小平:我再强调一遍,我是支持人们、帮助人们留学的一个专家。所以我只不过是帮助人们克服留学领域里面的一种盲目性、一种反价值追求,这就是我做的事情,所以跟夏教授和其他人都没有矛盾。我也会鼓励你留学,但是我会告诉你,怎么样走是最佳的道路,像你现在把两个职业都放弃了,什么都停下来准备留学,可能会埋下人生的一个陷阱。我的任务是挖出这个地雷,然后让你一路畅通地走过去,也许明年走了,也许五年以后事业有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但是我必须要根据每一个人隐秘的情况来分析。

主持人和晶:有些不便于在这里讲,是吧?

徐小平:我讲一个例子,可以吗?

主持人和晶:是他们的例子吗?和他们像的例子吗?

徐小平:跟云冬特别像。我昨天碰到一个外企的小伙子,他就想留学,最后我发现他的工作怎么说怎么好,有发展前景,工资不低,地位很高,过得也很快乐,小伙子也很英俊,但是他非要留学,最后我发现什么呢?他通过自学拿到了一个本科的学历,在外企干得非常棒,在他的灵魂深处埋藏着一个自卑感,他觉得这一生没有经历过正规的教育,所以他非得通过留学,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机会,非得通过留学完成一个正规教育。这个梦想是好的,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把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里面一个领先地位的位置就放弃了。坦率地说两年三年以后你再回来,人们以为出国读MBA就两年,其实是四年,因为你从准备读到出国,基本上你的职业就放弃了,至少两年时间,包括英语在内,你想想,你算算,至少两年你才能出去。然后再读两年,你想那个时候多大了?我们除了学业以外,还有事业。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得结婚。

主持人和晶:你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提示。我们可以问一下云冬,你有没有想过徐老师说的那些?比如说拿到一个学历,你在国内一些好的大学里其实也可以试试看,有没有想过?

王云冬:我觉得出国,我想象的出国本身,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我觉得行千里路本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觉得出去走一趟可能会学到很多的东西,对我也会有很大帮助。

主持人和晶:你认定了只有出国能够解决你目前的困境,是吗?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因为你刚才也赞同夏老师的说法。

王云冬:反正我现在还是想选择出国。

主持人和晶:潘春,你呢?

潘春:我觉得这个问题呢,人各有志。

主持人和晶:我们也没拦着他,我们也拦不住,所以说从徐先生刚才说的这些话我看更多的是一种忠告、一种劝说,然后由他们自己来选择来决定。我们听听看下面的朋友对你们的选择和你们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观众:刚才我听完徐老师的话之后我特紧张,因为我觉得我要去您那儿咨询肯定是被您一票否决,你就在这儿踏实呆着吧,因为我马上到七月份该毕业了,我现在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怎么说呢?我不知道我今后要干什么。应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外国学校还有外国的一些东西。

主持人和晶:预约排队,徐老师。

徐小平:我说一下,可以吗?

主持人和晶:您坐。

徐小平:我收到很多学生的信,就说老师我要毕业了,我不知道要干嘛,我是考研呢?我是就业呢?还是留学呢?四年学下来他反而更迷茫了,而这个问题我一个人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能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中国这个社会,这是一个核心的基点,我咨询的基点,就是中国社会正在涌现着无穷无尽的机会,无穷无尽新的岗位,新的就业机会正在出现。当代青年的机会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包括各个国家对中国开放了留学,但是你的四年寒窗到底为你做了什么准备?你必须考虑好。无论你留不留学,你将来到底干什么,靠什么谋生,靠什么度过一生以及靠什么来证明你人生的价值?

主持人和晶:看样子我给你的这点儿时间已经远远不够了,您需要在您的办公室再给她两个小时的时间。

徐小平:我已经说完了。

主持人和晶:是吗?好,谢谢。

观众:我是这么感觉的,其实今天这个话题,关键有一个需要澄清的,就是你出国留学是目的还是手段?出国、留学这是两个词。第一个,我是为了留学而出国,还是为了出国而留学?这是一个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觉得确实国外的天也蓝,海也好,月亮都圆,我就是要出去。可能经济学家的目标函数不一定有用,为什么呢?他的目标就是这样的,他会不惜一切代价。第二呢,如果是手段,你就需要考虑了,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现在目的都想不清楚,你这种手段去达到什么目的?就不好说了。

主持人和晶:好,请坐,谢谢你。

徐小平:实际上出国和留学是两个概念,对,我们今天说的是出国、留学,出国是一个概念,留学是一个概念。留学只是出国去学习,这个要界定好。我们讲留学只能够作为一种手段,达到你的就业,达到你的收入,达到你的人生的一个目标。

主持人和晶:汪女士,我觉得您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您并不是特别在意地追求自己事业的完善,或者是人生的目标,您只是追求一种百姓眼里看到的环境,您是这么看的吗?

汪继宁:我是这样的,刚才徐老师不是说嘛,我想我的事业方面,我如果在国内我还可以赚钱,我还可以有自己的事业,我可能先赚一些钱,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也希望以后我们中国肯定会变得更好,虽然我们人很多,但是我也希望大家……

主持人和晶:你是说等天蓝了,水蓝了,你再回来,是吗?

汪继宁:因为我是中国人。

主持人和晶:请坐。徐老师,您怎么了?

徐小平:我说一点点我咨询的背景,因为我咨询的背景,实际上基于一些大的背景,第一是中国正在急剧发生的经济改革,给青年人带来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全球水平的,世界水平的。我经常说中国梦,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这个没什么可辩论的,因为从我所有留学的同学和学生中,我看到了中国梦、中国机会,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土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北京的空气最近几年发生了惊人的,从三级、五级变成了,我重说一遍这句话,就是北京的空气最近几年质量看得见它在提高,政府每天公布空气指数,恰恰是证明它对环保有信心,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中国机会,国内国外留学距离的拉近以及中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重新设计自己的一生,这才能保证十年、五年以后你会得到幸福,你能得到成功。你想在国外定居,我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一个中国人,最好的能够获得机会、能够获得亲情、社会地位、生活质量、认同感,这一系列的东西,我认为在中国。

夏业良:我觉得徐老师整个的讲话里边价值判断的成分还是多了一点。他认为最佳机会在中国,这个我不怀疑,有相当一部分人。但是人各有志,所以说出国留学,你说是一种手段也好,一种目标也好,那都是每个人自己最终做的一个选择,因为有的人一生中所追求的生活的终极目标可能是生活的一种宁静,所以对哪一种出国的人,你用同一种价值观去要求他或者是去影响他有的时候不一定能起到那样一个效果,也就是说他不在乎到哪一个国家收入比现在更低,他可能追求的不是这个,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你要是觉得你应该出国,你非常渴望出国,你就去努力吧。

主持人和晶: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讨论的是出国留学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我们关注的不是说如何才能出国这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我们想关注的是,是不是有的人过多地陷入到一些外语成绩、申请技巧、如何签证、如何储蓄这些技术性的细节里,而忽略了最初最原始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出国?同时也忽略了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他们的感受。希望大家不管是想出国,还是此时正在犹豫的朋友,都再次问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国?希望各位过得好,心情愉快。谢谢,我们下期再见。


<<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