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新闻频道首页
实话实说首页
本期内容
栏目介绍
请您参与
主创人员
网上实话实说
往期栏目回顾
联系方式
n038@mail.cctv.com
webmaster@
mail.cctv.com
本期内容-- 《心不由己》
您对本期节目的评价
很好   还不错   凑合看   差劲      

主持人和晶:下面有愿意跟段华、张女士提问的朋友,你可以举手。你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吗?谁先来?

观众A:我是学心理学的研究生。

主持人和晶:你一定比我们这方面知识要丰富一些。

观众A:但是我不是搞临床的,可能有一些隔行的东西。我只能谈一些比较浅的观点。我觉得他们两个对强迫症有一个比较偏的认识,他们老怕别人把他们归类为神经症也好,精神病也好,这也是对精神病的一个误解,对神经症的一个误解。比如像焦虑吧,这个每个人都会有,就是焦虑的程度,还有你自身关注的问题,就是说焦虑程度有没有对你的生活构成影响,这是判断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

主持人和晶:你觉得恰恰段华和张女士对自己的病看得太重了,是吧?

观众A:对,我觉得他们首先定位是我没什么,就是我没什么与大家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和晶:接受这样的提法吗?

张女士:我现在好一点,以前特别在乎,现在不怎么在乎了。

段华:我觉得自己应该正视现实。我觉得既然是事实,为什么要遮遮掩掩的?我觉得自己有病就承认,而且还要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就是那种既接受现实,又不甘于现实的那种心理,那种心态。

李子勋:我想说两句。刚才这位男士他说得非常好,实际上疾病就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贴上去,究竟是不是useful,就是有没有意义?那我们看出来,段华和小张,当他们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是痛苦的,而且是没有意义的,他妨碍了自己。由于他认定自己是一个障碍,是一个病,这样的话,他的行为就无意识表现出强迫性的生活。当他一旦得到这个标签的时候,他的生活就被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候只是加重不会减轻。

主持人和晶:好,还有谁?

观众B:我是段华学校的老师。

主持人和晶:我先问一下,段华在进入你们学校的时候,你们知道他有病吗?

观众B:开始进校的时候不知道,因为录取过来,档案上不太明确,但是进校以后三个月以内我们就知道了。段华进校的时候,1999级进来的是地理教育,师范专业。很显然他这个症状不适合当老师,我们就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他也写了申请。申请了以后问他喜欢哪一个专业,他就选择了计算机,我们想这可以,因为计算机来讲可能更适合他今后一些。

主持人和晶:你们为什么给他这么多特殊的照顾?

观众B:因为我们感觉到段华是有困难的学生,可能我们采取的是一些特别,有一些特殊的方式和手段,但是我们达到的效果一定要是力求一般、力求平常。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到段华应该是认同了这一点。

主持人和晶:别着急,我来问问段华。我刚才听张老师说,我觉得很棒,有这个病也不错,大家都得特殊照顾我,你有这种想法吗?

段华:我觉得也不能完全说是什么特殊,我觉得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实践。

主持人和晶:你还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因材施教。李医生,您觉得学校这样的做法对他的恢复有帮助吗?

李子勋:就是我们看到有些神经症的患者,由于他有很多内心的痛苦,然后由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妨碍了他和人的交往,当我们在主流文化不太理解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看成是弱者,好像需要去照顾他们、同情他们,但这种同情和照顾在心理学界认为是一种获益,就是获得利益。在我们临床这种现象是很多的,但是心理学就是在纠正这个现象,让他们用正常的方式和人交往,用平常的心、正常人的方式,不让他不断获益,不让他通过疾病来获益,因为一旦通过疾病获益他的病就不容易好。

主持人和晶:就是一旦通过疾病获得好处?

李子勋:当然了。他个人是不会承认这是一个好处的。他认为痛苦比好处要多得多,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及时地跟当事人说,你看你得病以后你并没有失去什么,所以在和强迫症病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把他当成正常的人交往,不要去过多同情他,或者给他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或者条件。一旦这样做的话,当然我们说他病得很重的时候,比如说社会功能丧失的时候,我们知道按照他的社会能力来安排他的生活,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鼓励他回到一个社会功能完全正常的人群中去,因为在我们心里面从来不把他们看成是异常的人。我们觉得他只是用不一样的生活观念在生活而已。

主持人和晶:看样子要真正想有效地帮到别人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还有谁?

观众C:我觉得有一个感受,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或者对别人,我们对别人都把这些事情看得平静一点,不需要看得那么严重。因为刚才我体验到你们两位首先把自己看得非常严重,这是你们自己加上去的。刚才段华说得比较多了,人家认为我是精神病了,有这样的人,但是你去问问看,真正认为你有精神病的有几个?你比一下。绝大部分人不认为你是精神病,是吧?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好的。你们有很多好的地方,我们大家对别人甚至对你们这样的人,我们也看得很平淡。

李子勋:现在他们就是挺好的人。

观众C:现在他们自己理解到了我现在这个状态,因为你认识本身就对自己有很大好处,所以恢复得很好。

主持人和晶:谢谢您。

观众D:我非常赞同这位老先生。别把它当一回事,确确实实咱们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1967年,那就是36年前,我一个老同学,和我是同班同学,同在一块住,同在一块吃。那个时候如果说是强迫症的话,那还真是强迫症,他非常典型。他每次洗脸,他的毛巾最起码要涮10次,最起码是10次。

主持人和晶:你在旁边数着?

观众D:天天都在一块,有时候还不是10次,几乎每次洗都是这样,天天都这样。

张女士:那是强迫症。

观众D:我们当时也不知道什么症,反正就说,给他开玩笑,就说他这是一种爱好,特殊的爱好。那时候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强迫症,现在一晃都50岁,现在挺好,已经发生什么情况了?那毛巾洗都不洗了,发生这个情况了,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说,别把它当一回事。

段华:我觉得刚才那两位从他们的角色,我觉得应当是一个善意的旁观者,而不是真正走入这样一个世界,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理性地去看待它,去思维它。我知道他们其实挺好心的。

张女士:正常人是不能理解的。


<<前一页    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