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2007小康纪事

 

CCTV.com  2007年10月16日 09:29  来源:  

  

  大家也许对这个证件比较陌生,它是林权证,也就是国家通过林权改革后,农民拥有了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的证明,在辽宁抚顺的清原县,这里的村民郭长新今年拿到了林权证,同时还得到了村子里的补助。当地农民把山林看作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是“没到期的高息存折”。林权改革真正做到了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

  辽宁抚顺清原县是一个林业大县,这里是八山一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六家子村可以说是清原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但是这里满目青山,层峦叠翠,风光旖旎。这个村有六百户人家,记者来到村民郭长新家的时候,他正在装修房子。

  郭长新:“这屋冷,俺这屋凉,一到冬天特别凉,为了取暖好嘛,现在普遍,俺这边儿现在普遍性地都乐意打这大炕。”

  记者:“这是时兴啊?”

  郭长新:“啊,为了时兴,这二年特别时兴,就是马上有新建房的,现在都是铺的这大炕。”

  记者:“这个花多少钱?”

  郭长新:“这个花一千来块钱吧,八、九百块钱,一千来块钱吧。”

  郭长新说,现在手头宽余了,正巧最近几天地里没什么事,可以腾出时间把家里重新装修一下。生活好了,希望家里一年有一个新变化。回忆起2007年春节温家宝总理来到他家里的时候,他还是非常激动。

  记者:“跟您爸聊点什么呀?”

  郭长新:“就家常事儿,随便,就是人家也不是说是,说是问问你这个事儿呀,就是家常事儿,随便聊,你什么的都有,对。”

  记者:“有印象吗?主要聊什么?”

  郭长新:“聊一聊就是俺们这个分这个山呐,再就是俺这不是均利了嘛,俺这块。”

  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海金还向温总理提出了一个问题。

  原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六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海金:“我说总理我可以提个问题吗?总理说你提吧,我就是答记者问的,说得很风趣。完了我说,那我就提了,他说你提吧。我说总理呀,您给农民那个农业税免了,还搞粮食直补,全国我说得多少钱呀,这么多钱国家能承受得起吗?这钱是从哪弄出来的?总理听了以后,很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总理说,国家财政出一点,从国家税收补一点,工业再反哺农业,从这三方面支持农业。他说中国的农民啊,五十多年来他们没受多少益。现在应该让农民休养生息了,应该让他们富起来。温总理说林权改革是我们党制定的政策,就是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呢有一个发展,致富那个生产致富的空间。”

  刘海金说,尽管六家子村这里山林很多,但是当地百姓说这些林子就像画一样,挂在那里只能欣赏,现在国家制定了林权改革,把这个金碗给了老百姓。记者随着郭长新来到他刚刚分到的林地。

  记者:“您家今年一个人分了多少?”

  郭长新:“一个人分了九亩田林。”

  记者:“九亩,那咱们整个一个全家能分到多少亩?”

  郭长新:“我们家三口人,就是说,分到三九二十七亩地。”

  记者:“二十七亩地。”

  郭长新:“对,就是这片田林。您看俺,就是幼树呢,银幕林的幼树,还能分到就是说是,五亩,包括这七亩。”

  记者:“像您家分的林子是多少年的?”

  郭长新:“50年的吧,40年到50年之间。”

  郭长新说,除了分到了二十七亩山林,家里每个人还分了一万两千五百块钱,想都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多的收益。分到了山林,他开始琢磨着搞林下种植,因为村里很多人都通过搞林下种植发了财。

  记者:“有没有可能就说以后这个,咱们这个林下作物,以后这个挣了大钱以后,基本就不种粮食了?”

  郭长新:“那粮食得种,就说搞林下产业,林下产业以后要是发展起来了,粮食也得种,对于农民嘛,地不能落。所以说咱们,这边产业也得搞,这边地也得种。”

  记者:“以后就成林下产业了。”

  郭长新:“对。”

  记者:“林下产业能增加一大块收入。”

  郭长新:“对对,能,比我要算计起来呢,比我到外面打工挣得多得多的。”

  现场:东北二人转

  郭长新说,过去农闲时候他到附近木材厂打工,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块钱,有了林子以后,他不想再去外面打工了,专心搞林下种植。他准备种一些像人参、五味子、龙甘草这样的中草药。但是对林下种植,郭长新还是一个门外汉,正巧隔壁邻居这几年搞林下种植搞得红红火火,他就上门请教。

  村民:“过年就多了,过年就产量就高了。”

  郭长新:“那栽这玩意儿,还有什么地啊,这个地啊,还有什么区别没有?”

  村民:“这个地啊,没有什么区别,一般的地就行。”

  郭长新:“就是说朝阳的也行?”

  村民:“朝阳的比较好一点。”

  郭长新:“就说太朝阳的地还不行?”

  村民:“就说很朝阳的也不行。”

  郭长新:“这一亩地得多少颗苗?”

  村民:“1100根苗。”

  郭长新说,搞林下种植,粮食还要种,种玉米一年也能收入7、8千块钱。现在又到了玉米该收获的季节了,每年到这个时候,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村里有专门的人到家里来收购,今天他约了收购的人到家里来聊聊现在的价格,希望能卖一个好价钱。

  郭长新:“我就是打听打听,就说现在的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

  收购者:“现在的话,马市现在的价钱就是七毛钱一斤吧。”

  郭长新:“七毛?”

  收购者:“七毛,七毛一、二吧。”

  郭长新:“最好的?”

  收购者:“最好的,按质量说的。”

  清原县委书记上官惠廷介绍说,清原县是辽宁生态大县,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用了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全县集体林改革的任务,总面积350万亩,农民人均分到山林面积在14亩以上,高的可以达到20几亩,更重要的是,山林有主了,农民吃到定心丸会更加珍惜爱护他自己的山林。

  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上官惠廷:“正在不断地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在实现这样的一种战略的转移,就是把资源优势不断地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变成百姓钱袋子里的钱。”

  数字小康:

  2005年春,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全省已有7293个村完成改革,230万农户、827万农民参加了林改,完成确权到户主体改革面积514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65%。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它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蓝图。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小康”实现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反映我们国家历史进步的一把标尺,成为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刚才我们为您展现的故事,只是中国农村小康建设的缩影。他们不断改变的生活,他们不断更新的观念,让我们看到了小康建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变化,也让我们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渴望和信心。

  本期主编:刘宝恒

  编导:殷洪生 李敏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22:08

  重播:周日6:59

责编:程振宏

7/7 < 1 2 3 4 5 6 7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