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正文
产业布局做足沿海大文章
惊回眸,大连作为建国以来国家精心打造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曾经像所有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在步入市场经济后,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一大批国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步履艰难。
大连重新审视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定位。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将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措施,使振兴途中的大连,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大连的装备制造业也由此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第一缕曙光的来临源于大连市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破题之作———大规模的企业搬迁重组、改造提升,并利用这一契机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布局水平。
如何重新布局,考验着大连市领导者的智慧。经过反复的论证,大连市委、市政府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并借鉴了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的经验,确立了装备制造业布局调整的重点是向港口、向海岸,向开放先导区“靠拢”的思路。
大连市委、市政府认为,和东北及省内其他城市比,大连有自己的优势,大连的优势在于它的高开放度和临港临海,所以在新一轮的布局调整中,大连重点构建了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为此,大连市不惜将最好的地段划给有发展前途的装备制造业。
于是,在这场奔向海岸线的搬迁改造中,大连市一大批企业实现了重组、升级,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同时,利用开放和临海临港所带来的物流优势,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春日的早晨,位于大连湾的重工·起重集团泉水制造基地5000吨自用码头上显得格外忙碌,该公司研制的巨型“岸桥”正在整体装运上船,在霞光的映射下,这座高达80多米、重1600吨的大家伙显得格外壮观,不久之后,它将漂洋过海并伫立于韩国的光阳港。而在重工·起重人的眼里,生产这种级别的“岸桥”早已驾轻就熟,如今,他们正在忙于创造一项世界工程技术的纪录———制造一台提升重量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两万吨桥式起重机,它的提升高度将达118米,能将3座埃菲尔铁塔提升到23层高的楼上。
“这要放在从前位于市内解放广场附近的老厂区,想也不敢想,就是2000吨恐怕也不行,因为根本就运不出去。没有临海产业基地前,我们要运一个大件,都要后半夜装车拉运,而且还要跟一群清理各种障碍物的人。但现在不同了,造好了,这里直接下海运走。”谈及企业所发生的变化,重工·起重集团党委副书记梁景义感慨不已。
如今,重工·起重集团在临海临港地区已拥有四大现代化制造基地,广阔天地间,企业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上开始大展拳脚,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手握大量订单的重工·起重集团,今年的销售收入更有望达到百亿元,这与6年前相比几乎翻了10倍。
重工·起重集团发生的巨变,充分演绎了将产业优势和地域优势结合放大所产生的“1+1大于2”的效果,而这只是大连装备制造业通过布局调整实现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俯瞰大连市的经济版图,在具备大型装备直接下海的大连湾临海区,已集中了重工·起重、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日立等几十家大企业;在大小窑湾的临港区,紧临大窑湾港区和保税区,则集中了诸如大连机床、大众发动机、道依茨发动机等出口导向型和对物流要求较高的企业。曾经荒烟蔓草的滩涂海岸,如今已隐然有装备制造业“黄金海岸”的万千气象。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