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破解中国高速发展之谜——《国情备忘录》之一

CCTV.com  2009年12月22日 09: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欧洲,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在这一年,中国保持增长,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困境的西方国家充满了好奇,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见于美国的《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这在当时不免令人惊讶,因为此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就不一样了。

    西方人士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中国之谜”的说法。罗纳德认为,中国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把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改革方案,引发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在各种缺损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却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而事实上,我国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弗里德曼是一位关注中国经济的世界级经济学家。关于中国,他曾幽默地说,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或者他就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意大利,又超过了法国、英国。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终核实数据,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人民币25.73万亿元(约合3.38万亿美元),超过此前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德国当年GDP总量为3.32万亿美元。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提起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难以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观察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外,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和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它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中。不断刷新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折射出我国的活力与效率。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吃午饭。王荣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两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一笔不小的支出。

    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地方还有3700多个。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我国目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我国已经是工业大国,但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胡鞍钢对自己的国家曾感慨道:“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央电视台编导 叶锋 记者 王国强)

责编:刘慧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