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说,河南的黄先生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北京了,如今还在北京买了房子。可是,他的两个孩子在北京上不了初中,他夫妻俩的暂住证还要年年办,他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去上学。每到春节,黄先生和爱人想孩子,而孩子也想爸爸妈妈,回家就成了一件铁定的事儿。要解决从2004年开始的“民工短缺”,要改变农民工“候鸟”式就业的现状,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让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永久性职工,才是最根本的途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给人家一个留在城市的理由!
比如下面的读报留言,说的也是这件事。
有岗只是民工,有房才变新市民。
说这句话的是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张季。《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说,在重庆南岸区修建了不少农民工公寓,对每位居住的民工只收取每人每天1元钱的房费。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南岸区委书记张季说,南岸区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工资和保险逐步完善之后,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才能留住人,才能留住生产力,才能留住竞争力。
别守着宝马找草料。
这是《新华每日电讯》一篇文章的标题。说的什么呢,从3月1日开始,在北京销售的轻型机动车将执行与欧Ⅳ标准相当的国Ⅳ标准,虽然这样的车型更加环保了,可预定此类车型的人却并不多,为什么?价格稍贵是一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买了国Ⅳ标准的车,就会面临难以加到相匹配的燃油这个大问题。在北京这些大城市还问题不大,可要一出了北京,不少地方找不到这么高标准的燃油,这可是真伤脑筋,这可就真成了守着宝马找草料了。看来燃油也要赶紧升级换代了,别在这个关口拖了节能减排的后腿!
看着热闹,心里却挺苦。
说这话的是山西太原的孙师傅。《山西晚报》说,去年太原出现了新兴的服务行业―“跑腿公司”。一夜之间,就冒出了四五家专业公司,另外还有十几家家政公司积极参与。孙师傅也随着风,办起了跑腿公司,从代购物到代排队挂号,从代接送孩子到代送货物。可三个多月下来,孙师傅却挺苦,跑腿公司不仅业务少,有时办了事,对方还不付钱。有一次,他替一位磨剪刀师傅送磨好的剪刀,路费就花了十多元,没想到剪刀送到后,对方却说剪刀磨得不好,不给钱。这趟业务跑下来,孙师傅“纯”赔了10多元钱。现在,孙师傅的公司每月营业额仅为2000元左右,刚能维持现状,根本谈不上赢利。看来,怎么赚跑腿钱,还得细琢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