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出陷阱
陷阱1 工人将劣质材料改头换面
【典型场景】
“签订装修合同时,注明墙面油漆得用一品牌漆。但实际施工中,原本标明的品牌底漆却被调包成了便宜的漆。一开始很难发现这个问题,因为工人用的都是品牌漆的桶,后来觉得味道特别大,一检验才发现被掉包了。”
【明白人释惑】
有时虽然在合同上和报价单上注明了各种用料,但一些装修公司或工头经常利用业主工作忙、无法全天候监工的情况,把劣质材料改头换面来个以假乱真,或故意要业主买昂贵材料,然后调包卖掉,自己再以劣质品冒充,尤其隐藏在墙壁内的水电材料,更不易被发觉。
有的施工人员会将一些便宜的杂牌漆装进旧的名牌漆罐中,给消费者象征性地过过目就开始喷刷了;或者提前进品质好的材料,等消费者不在时就用其他材料换掉。
【变明白】
1,材料进场的时候,最好自己亲自到场,带上合同和报价单,并请懂行的人或监理到场一起验收。
2,在合同签订时规定,工头进任何一种材料必须提早24/48小时通知业主本人或监理,否则材料出现任何问题责任和误工均由装修公司或工头负责。
3,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行就是不行。如果有条件可以请监理进行日常监督工作,以防出现此类问题。
指导:张志刚,北京市驰跃翔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装修事业部经理
陷阱2 施工过程工艺不清
【典型场景】
“签家装合同时自己并不太懂,装修公司和工长给的报价单上多是一些模糊字词,比如:柜体、柜框用大芯板,实木收边,纸面石膏板封面等等,等到装修完后请人验收时,才发现这其中很多地方都不合格。”
【明白人释惑】
装修公司或工头报价时由于业主更多地会关注单项的价格,而经常忽略工艺说明,尤其是用什么材料、什么规格、什么等级以及甲醛、苯含量等方面的规定。
消费者一般对木工、瓦工、油工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常规工程项目比较注意,监督也紧些,但由于目前家庭装修还不是标准化生产,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很多施工工艺都没有量化的指标。再加上消费者对于隐蔽工程和一些细节问题知之甚少,不少施工人员常在此做文章。如有些公司规定内墙要刷3遍墙漆,但施工队员只刷了1遍,表面上看不出有任何区别,但实际上却降低了工艺标准。
【变明白】
1,签合同时应规定材料具体品牌名称、等级及型号,有时同一个品牌不同等级的产品、不同品牌同一等级的产品价格也都不一样,所以标明清楚可以规范装修公司的行为,避免装修公司购买不合格产品节省成本。
2,最好找正规装修公司,他们的材料统一、工艺规范,对消费者的利益有保障。
指导:金波,北京阔达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陷阱3 工程未完先催交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