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收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朱泥小壶: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奇葩

CCTV.com  2008年07月02日 16:5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日电 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闽南地区的一种饮茶器具――朱泥小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笔者也着实为她着迷至今,为此,我的足迹遍布了闽南部分城镇农村,结交了闽南地区几十位朱泥藏家朋友,一不留神竟收藏到了300多件朱泥小壶,成了我收藏的逾千把紫砂老壶中的娇宠。与此同时,我查阅了古今中外关于朱泥壶的书籍与文献,猛然发现,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素身素面――最见艺术家的功夫

  日本人奥阑田19世纪末出版了他的紫砂壶专著《茗壶图录》,图录描写朱泥小壶美仑美奂,而且根据朱泥小壶各自的特色赋予美名。譬如一底铭款为“丁未杏月鸣远仿古”的朱泥小壶,奥阑田这样描述:“流湾而仰,?环而纤,轻似鸿毛,泥色纯朱……,通体柔情绰态,婵娟如妃子浴华清池中,故号曰:‘浴后妃子’。”又譬如一无铭款朱泥小壶,作者描写:“流直?环,盖盎而的作小爵柱,圈足,形制极小而妍朴俱足。《阳羡茗壶系》(明代周高起著)曰:‘李茂林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殆此壶之谓欤!泥色淡朱,而满身银沙隐闪……而时俗呼曰:‘独茶铫’,盖取于‘独吃’之义而已,故号曰‘独乐园丁’”。再譬如一底款为“八月湖水年孟臣”的朱泥小壶,“流直?环,盖的应之,泥色纯朱而光润如流,容止端雅,有萧然自得之意,故号曰‘消遥公子’。”同样,在我收藏的朱泥壶中,大都器形与胎质看一眼就会记忆深刻。譬如,一把邵圣和作,落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平盖圆壶,人人见了都赞叹器形工巧,胎质细腻,一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看见后对人说,如果不是她发现主人喜爱有加,她会向主人推荐捐给故宫珍藏;一把落款“德根自造陶器”的朱泥大壶,制作手法老练,质地细腻,通壶完整无瑕疵;一把款落“高阳贡局”的朱泥壶是窑变烧制,色泽丰富,耐人寻味,该壶至少制作于清初,传世几百年,通体完美,实属珍贵;四角、六角朱泥壶,工艺皆十分细致,从壶纽至壶盖及壶腹等棱线笔直,造形特殊,数量稀少,可谓物稀为贵。

  事实上,我收藏的300件朱泥小壶,件件各具特点,这些特点要么体现在壶的上,要么体现在壶把上,要么体现在壶流上,总之,一定能够找到每把壶的细小差异,这差异就是每把壶吸引人的地方。同样是朱泥小壶,一的一盖,一流一把,一肩一足,经由制壶者巧妙的增减损益,便可幻化出各式各样的造形组合,几何造形个个虽都纯静简捷,但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力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五百年来紫砂大师追求艺术造形一生,他的艺术生命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最简单的点、线、面的简单几何层面上。如 “壶艺泰斗” 顾景舟,“他名噪于‘光货’造形,完全靠造形合度,准到、线面转换周正、舒坦和色调雅合来完美一件作品。光货造形,不事堆雕,毫无假借,亦无躲藏,全身线面毕露,毫厘之差不易遮掩躲闪,因此也最见制作者的功夫(徐秀棠《中国紫砂》)。”

  朱泥壶素身素面,是典型的“光货”。综合有关专家的研究,朱泥小壶造形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六点:一是壶体较小,体高多在5厘米―8厘米之间,也有10多厘米的,腹径远大于壶底高,容量约在100―300毫升之间,也有在400毫升左右的;二是壶底多为扁矮的梨形式或扁鼓形,口沿以下呈四十五度左右的直斜线纹下垂至腹中部,至最大腹径处急收,无肩或肩部不明显,最大腹径位于中部与下部之间,正立面成正三角形;三是均采用平底或卧足,卧足内圈以圆孤修足;四是多用压盖式,蘑菇状纽,纽中均有气孔;五是圆把,把内呈椭圆形,也见圆形,还有的把是外侧圆内侧平;六是直流,曲流、弯流(曲再曲者谓之弯)并见暗接处理,壶口与流、把的上点平呈一直线。而把、流离壶轴心的长度通常是把长于流0.5厘米间,构成了对称的体形和明确的中轴线,重心降在全器的下部,卧足的处理增强了重心下移的效果,腹以下作适度的内收,控制了中心的高度,增加了生动感,使造形安而不呆,稳而不重。

1/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