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科:都是在严寒30几度到40几度生产,都是冬季生产,所以说就把馒头带在身上,由于外面温度比较大,都系在怀里,这样不使带的馒头冻了。生产任务紧的时候,我们实行三班倒,歇人不歇车。因为没有公路,当时就用雪垫冰浇车推。用雪把坑垫住,取水把这个冰冻住,然后用车推平,使汽车在这条冻马道上行驶,把木材运出去。
主持人:刘增科作了5年的采伐工人,光他一个采伐队每年砍伐的木材就不下五万立方米,也就说要砍倒成千上万棵大树。但是,有朝一日刘增科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了,为了有事做,他选择了开发旅游。在成功开发玫瑰峰后,刘增科又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干什么呢?他要到深山老林里去造一条船。在森林里造船?刘增科怎么会冒出这么个主意?
主持人:前面说到阿尔山林区的伐木工刘增科放下了斧头、锯子,依托林区资源开发旅游景点,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到大兴安岭深处去造一条船。森林里还能行得了船?当然能!
在阿尔山林区,数百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了七个堰塞湖,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天池。这片湖水镶嵌在高山之巅,是我国六大天池之一的驼峰岭天池,这个晶莹剔透,面积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天池,没有进出水口,但其水位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而128公顷的杜鹃湖,是阿尔山七个天池中最美的一个。
刘增科:考虑到杜鹃湖景色很美,湖水面积很大,就是缺少娱乐的东西。
刘增科想造船,就是为了开发杜鹃湖的旅游。整天生活在林区里,过去连船都没怎么见过,更别说造船了。但刘增科不管这些,带着一帮人就开干了。
刘增科:没有考虑得那么多,找到了一些焊工,找到了一些技工,按照自己的思路开造。这个期间到吉林考察过,到松原看过,一个小的造船小厂看过人家造船的整个过程,我们拍了照片,画了图纸,回家经过几天的计算,按照这个图纸,我们自己就开始造。
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一帮采伐工人还真就造出了一条船。船就要下水了,所有人都拥到了杜鹃湖边。
刘增科:既激动又担心,这个船是否能够正常运营,下水之后能否保证游客的安全,这是首先我想到的。
这阿尔山有史以来的第一条船,一用就是八年,至今还在安全使用。
主持人:开发旅游资源,刘增科忙得是热火朝天,可是,最早谋求出路的邓兴安在养狗失败之后却依然闲得发慌。看着刘增科忙得不亦乐乎,邓兴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着自己也应该找点事情做啊?可是做什么呢?2002年的一天,邓兴安正在同一帮同样无聊的林业工人们坐在一起喝酒,闲聊中的一个点子让他兴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