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旬至8月20日,美元汇率指数上涨了8.2%。欧元长期走弱将驱动美元长期走强。4月24日至8月21日,人民币对欧元升值9.5%。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进入升值通道,也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新契机。
欧元经过了长达6年半之久升值,期间只经历了2005年比较像样的调整,其对美元汇率水平已严重背离欧元区经济基本面。首先,欧元汇率高估了欧元区生产力水平。若以欧元区劳动生产率为100,则美国劳动生产率2002年为116.4,2007年提高到了126.5。美国劳动生产率高于欧元区26.5个百分点。其次,欧元对美元汇率高估了欧元区的"国力"。2007年,欧元区和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2.7万欧元和3.9万欧元。美国人均GDP高于欧元区44.4%。2002年至2007年,欧元区人均GDP提高了20.8%,美国提高了21.9%,比欧元区高出1.1个百分点。期间,欧元对美元的汇价却由2002年初1:0.9038提高到2007年底的1:1.4721。再次,欧元汇率高估了欧元区产业结构的优势地位。与美国相比,欧元区产业结构依然偏重于制造业。因此,当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欧元区经济的冲击力明显大于美国。所以,欧元汇率有内在的贬值要求。
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压力首先来自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低估。人民币对欧元比价与欧元国际比价的失衡状况在不断加剧。汇改开始后的一年内,人民币对欧元比价与国际市场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同步变动。自2006年6月,人民币对欧元比价变动开始逐步偏离欧元国际比价。到2007年8月,与汇改时相比,欧元对美元升值13.3%,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2%,低于欧元升值幅度6.1个百分点。同期,人民币对欧元贬值7.6%。因此,人民币对欧元比价低于欧元国际比价1.5个百分点。2007年8月以后,人民币对欧元比价背离欧元国际比价程度继续加大。2008年3月两者背离幅度比2007年8月提高了1.6倍,达到了3.9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曲线与人民币对欧元汇价曲线的喇叭口越来越大于其与欧元对美元汇价曲线的喇叭口。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低估的程度不断扩大。人民币对欧元升值的压力也随着加大。另外,中欧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加剧也增加了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压力。
但是,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不应该步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的后尘。而要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格局唯有提高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水平。包括增大人民币对欧元的浮动幅度,提高国内欧元外汇市场中非金融企业的比重。当前,国内美元外汇市场外汇买卖主要以银行为媒介,以银行为市场交易主体。欧元外汇市场则应该以外汇供给方和需求方面对面直接交易为主,进出口企业应该成为市场的交易主体。这既可以减少市场均衡汇率的试错成本,也使得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欧元外汇市场的实际供需变动。
今年7月份我国已经建立起全国银行间外币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实现了外币资金的集中存放,提高了外币结算效率。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欧元代理结算银行。如果我们可以允许在代理结算银行开列账户的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欧元交易,政府同时减少对欧元市场交易的调节作用,那么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有别于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形成机制。我国就能从当前事实上的盯住单一美元,过渡为盯住美元和欧元等多种货币,以最后实现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