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奥运经济”也成为一个使用率很高的“热门名词”。对于“举办奥运会是否给中国经济带来好处”这个命题,许多专家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奥运警戒水域”,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微。
办奥运对经济有益
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获益颇多。英国路透社援引里昂证券驻上海经济学家安迪?罗思曼的话说,北京为奥运会花了很多钱,这可能有益于其经济发展。罗思曼指出:“多数花费被投资于永久性的基础设施,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这些项目对中国经济是有益的。”
香港《南华早报》评论说,很少有经济学家预测奥运会后北京将出现经济不景气,他们普遍认为奥运会带动了基础建设、金融服务、通讯网络和旅游接待行业的发展,能够为北京的现代化带来长期的好处。该报还指出,奥运会有利于提升举办国的形象,这种“软影响”的提升将为本地区带来更多游客和投资资金。
日本《福布斯》月刊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经济效果是促进中国向消费大国转变。该媒体援引野村证券公司金融经济研究所亚洲调查部部长山口正章的话说,中国将以奥运会为契机在大众中普及体育,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而现代零售、通信基础设施等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期。
此外,对许多中国品牌来说,奥运会是其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时机”。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18日撰文指出,联想和海尔等中国公司正寻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奥运赞助商的身份,提高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借此提高在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份额。《福布斯》杂志也刊载题为《中国品牌也在争夺金牌》的文章指出,联想、李宁、安踏、海尔等中国知名品牌借助奥运会走向世界。
奥运后经济放缓是普遍现象
对中国“后奥运经济”的看法,国际上既有“乐观派”,也有悲观言论。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说,按“国际惯例”,夏季奥运会举办国的经济增长通常会在奥运会后第二年受到影响,只有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例外,中国也可能经历所谓的“低谷效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指出,奥运会给举办国带来的“经济红利”就像百米赛跑一样短暂,而奥运会后举办国经济增长放缓则是普遍现象。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曾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海外调查部部长薮内正树的话报道说,出口依存度高的中国极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实施的价格管理也开始产生影响,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可能进入“警戒水域”。
不会出现“后奥运经济萧条”
目前,国际经济界人士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国家越小、主办城市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越大,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越明显,反之则越轻。法国《论坛报》据此认为,因北京经济占中国GDP总量的比重很小,因此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抬升作用不像另外一些国家那样明显。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他认为,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大、与奥运相关的投资比重小、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接踵而至、中国产业升级空间大等因素都表明中国不会出现“后奥运经济萧条”。
奥地利《新闻报》称,蒙特利尔和悉尼为举办奥运会动用了全国GDP的1/5,因此“后奥运滑坡效应”比较明显,但北京奥运会投资占全中国总投资的比例不超过1%,因此“低谷效应”几乎不存在,而中国经济在奥运会后仍将处于“黄金时代”。
美国《商业周刊》刊文指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及经济政策的影响大概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北京人口仅占全中国的1.1%,经济产值不到全国的3%,即使把过去4年间筹备奥运会的开支加起来,也只占到中国在此期间GDP总和的0.3%。
法新社说,与许多在举办奥运会后经济出现滑坡的国家不同,中国充满活力的经济不太可能在奥运会后刹车。该报援引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一份报告说:影响奥运会后经济表现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奥运会主办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汉城(现称首尔)、巴塞罗那和悉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都大大高于北京及亚特兰大。
日本《每日新闻》指出,奥运后中国将启动众多大型项目,包括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等,再加上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事业,因此“曾被遏制的投资将再度开始加速”。该报强调,目前中国良好的国内消费能否在奥运会后继续维持,是中国经济能否强劲发展的要点所在。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