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元贬值周期接近尾声,新兴市场国家存在金融危机风险
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的负面作用逐步显现:一是美元贬值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美元持续贬值还打击了外资对美国经济的信心,2007年下半年美国吸收的境外私人投资减少了三分之二。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对依靠“输血”维持运转的美国经济将是致命的打击;三是美元长期走软削弱其国际地位。此外,美国降息周期基本结束,美国政府近期不断发出“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调整信号。因此,美元贬值幅度将逐步趋缓,将进入有升有降的筑底阶段。
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特别是房地产业恶化趋势仍未结束;金融市场继续动荡;新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点还不明显。此外,解决长期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问题更非易事。因此,强势美元所需要的经济支撑面目前还没有出现。总之,随着美元贬值带来的负面冲击逐步显现,美元贬值幅度趋于减小,强势美元仍是美国政府的战略目标。
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在美元周期回升趋势下可能逆转,新兴市场存在金融危机的风险。经验表明,美元汇率变动和利率政策调整,会导致全球资本流向发生变化,带来全球资本市场的调整。
目前,亚洲许多新兴经济体已经出现了资本流出的现象。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连续多年升值之后,已经连续累积了5年的资本流入,经济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韩元、越南盾、泰铢、卢比、比索等对美元汇率2008年以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美元重拾升势,会导致国际资本从新兴国家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旦国际资本流出的动力强于资本流入的动力,就可能诱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
四大对策建议
1、密切关注跨境金融风险,严密防范金融冲击
近期特别要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用制度监管提高热钱流入和流出的成本,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经济环境。在美元贬值态势的转变还没有完全明朗之前,中国当前要“双防”,即要防热钱继续流入,又要随时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出。而在美元趋势明朗以后,则要防止热钱短期大规模流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短时期内急剧波动。
2、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升级
一是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同时,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二是继续实行出口产品的地区多样化。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地区的出口增长,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三是积极有序组织劳动密集型等外向型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缓解因出口放缓带来的国内就业压力。四是“两高一资”产品、粮食化肥等国内物资的出口下降符合我国外贸政策调控目标,不能因为外贸出口暂时放缓,而使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方面走回头路。
3、努力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安全
一是继续稳步提高成品油价格,积极健全石油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国内油价开放,并尽快推出燃油税,利用价格杠杆解决石油市场矛盾。二是对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渔业等消费端采取补贴等措施,坚决遏制国内油价上调后产生的间接影响和通胀预期。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不仅在能源消费大国之间开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等方面合作,而且与能源生产大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高油价冲击,并加大能源领域的投资和技术合作,增加全球能源可供量。
4、利用有利时机加大产业并购,承接较高层次国际产业转移
次贷危机和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机遇。过去,一些代表美国核心竞争力资产,比如石油、金融是很难让其他国家购买的,特别是进行股权投资。但是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由于金融机构急需资金,为中国的主权投资基金以及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对一些涉外股权投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且由于美元大幅贬值使得资产价格变得相对便宜。另外,随着世界经济的调整,将会有部分较高层次的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因此,应抓住机遇,在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企业加大对外投资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接高层次的国际产业转移。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