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是“十一”长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中国股市处在巨幅调整后的关键时刻。昨天下午,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业务,再次向市场伸出政策援手。回顾节前,9月18日晚,政府已经公布印花税改单边征收、汇金公司入市购买三大行股票、国资委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稳定股价三大利好措施。
中国政府为何在9月18日出台如此大力度的救市措施?为何不在更早时候采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与美国金融危机蔓延有关?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究竟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大小非”问题是否就此偃旗息鼓?
从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创出6214点的历史高点,到2008年9月18日跌至1802.33点,中国股市历经了339个日日夜夜。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循着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路径,看看股市行情演绎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股民惊呼“9?18”组合救市政策
9月18日出台三大组合政策,最核心的意思就是: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部署没有改变,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2008年9月18日,政府公布三项重大救市政策,加上9月16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可谓四箭齐发。这些政策有些突如其来,很多投资者甚至一时反应不过来。
自2008年“两会”后,人们一直盼望重大救市措施出台。但即使出台了相关政策,大盘依然连续下跌。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历经半年多的调整,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稳定市场举措;到9月份,政府很难拿出更好的救市手段。因此,当9月18日政府推出三大组合政策后,立即引起股民惊呼。
9月19日,沪深两市分别跳空高开157.98点和547.77点。1500多只个股全部涨停,这是两市A股历史上首次全部涨停;股指也涨停,这是继2001年10月23日后的大盘第二次涨停。
在中信建投证券位于上海福山路的营业部开盘后,不少股民发出了欢呼声。随着大盘上扬并企稳,股民们将昙花一现的担忧抛到了脑后,放心地欢呼起来。“股票都涨停了吧?”这样的问候声在营业部中此起彼伏。
在江西省南昌某证券交易所,一位老股民说,这段时间跌得太不正常了,他很自信地告诉记者,在前几天就感觉到政府应该会有“救市”的措施。在山东省济南市经七路一家证券交易大厅,今年已经62岁的张老先生格外高兴,他手里原本价值2万多元的股票现在的市值只剩下了不到6000元,但由于手里握着5只股票,一气儿涨停给他挽回不少损失。“虽然离解套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现在能回来多少就多少。”
“18日下午,我看见有人匆匆忙忙抱起钱去买股票,我就跟着买了一点。”在重庆市西南证券沧白路营业部一位股民庆幸自己的果断。大多数股民的反应却是默然,“我分析1800点也到底了,但已没钱补仓。”这位股民的情况在散户中较有代表性。
9月16日至9月18日出台的政策如此集中,而且,由于涉及的方面多且复杂,不通过相当级别的协调不可能的。显然,这些政策出台绝非一夜之间的事,而是经过的较长时间的筹备。只不过,决策者认为现在是合适的时机而已。
进入9月,中国经济历经大半年的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消化,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与我国宏观调控成果形成积极共振,使中国宏观决策获得了喘息机会。面对岌岌可危的资本市场,政府不仅有必要、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救助。一是国内市场要求补充流动性的呼声升高,保增长成为最好的诉求载体;二是国际金融市场形势更加明朗,外部压力“异化”为一定的有利因素;三是全社会对救助资本市场的争议几近消失;四是中央财政具备救助的财力。
9月18日出台三大组合政策,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有它内在的逻辑。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部署没有改变;市场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