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股市:浴火图强339天

 

CCTV.com  2008年10月07日 09:2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证券日报  

  “3?18”温总理表态:政府密切关注股市

  此后,尽管历经四川大地震、全力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股市问题一直为政府所关注。但出台相关政策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

  早在今年3月18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之后,温家宝总理从主席台走下,在与记者们握手时,有记者问“股市暴涨暴跌,政府有何对策?”温总理坚定而微笑着回答:“政府密切关注!”短短六个字,传递出高层对于股市的积极和慎重态度。

  2008年“两会”前夕,股市节节下跌。当时,有关该不该救市的争论也逐步升级。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主张救市,以境外机构代言人谢国忠、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为代表的部分人士主张坚决不能救市,以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等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主张不提救市概念,但要采取稳定股市的措施。而另一些民间股评人则在跌还是涨的问题上展开了似是而非的争论。

  “两会”期间,包括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副主席范福春在内的有关部委高层人员对股市面临的问题给与积极回应,其中最典型的表述是“股指的波动是多种因素造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监管者不应对股市的点位发表任何意见,但应该对造成市场波动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从温总理3月18日表示“密切关注股市”之后,尽管历经四川大地震、全力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股市问题一直为政府所关注。半年多时间里,包括中国证监会在内的多数部委,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严重挫折。但出台相关政策的程序也是复杂的。这些重大组合利好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些措施早就在酝酿中了。并且,主导者是最高领导同志。

  从“3?18”温总理表示“政府密切关注”,到“9?18”出台组合重大利好,中国股市经历艰难的煎熬,也经过一次理性与非理性的洗礼。

  2008年“两会”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

  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之后,政府出台任何一项政策,都被一些所谓的专家予以负面解读。在他们看来,中国股市已经走错了方向。

  始自2005年6月持续到2007年10月中旬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大牛市,一般被归结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功效。

  股权分置改革以原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换得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流通权为主要内容。不过,为了促使股改成功,政府在税收、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给与了政策支持。因此,可以说,2005年4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以它为主轴的全方位股市改革相继展开。中国迎来长达两年半的大牛市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结果。

  大牛市固然体现了人们对于资本市场改革和国民经济的积极预期,但也掩盖了一些矛盾,刺激了一些过于乐观的情绪。早在2007年3月,管理层就注意到股市局部性泡沫泛滥的问题,采取了引导措施,包括强化投资者教育和加大对违规案件的查处等。但碍于股改进展极快,保护投资者积极性被摆在极高的位置,抑制泡沫泛滥显得畏首畏尾。

  2007年5月30日,为了引导市场理性投资,政府出台了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措施。该措施不仅招致市场反感,而且很快被暴涨的行情所淹没。上证综指从2007年7月20日的3918.41点算起,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迅猛地上涨了56%。

  在此过程中,盲目乐观情绪蔓延,投机炒作泛滥。市场走势严重脱离了经济基本面。在2007年6、7月份,就有专家提出警惕股市泡沫泛滥,但市场普遍的声音是“看涨”。

  从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自6124.04点逐级回落,到2008年“两会”之前,股市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有关再融资、创业板、股指期货的任何消息都被解读为“利空”,可谓哀鸿遍野。伴随市场的深幅调整,普通投资者对于股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预期转为看淡。而部分知名学者和有关媒体的言论推波助澜,市场气氛愈加低迷。

  从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的3月3日到全国人大会议闭幕的3月18日,上证综指由4348.54点滑落至3668.90点,跌幅达到了15.63%。

  温总理“密切关注股市”的表态给市场带来了新期待。在温总理“3?18”讲话之后,政府相继推出了有关稳定股市的措施,但受到国际国内相关不确定消息的影响,加上再融资、大小非等利空压力被无限放大,市场一直难以振作。

  特别是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之后,唱空声到处弥漫,市场患上了“负面解读症”――政府出台任何一项政策,都被一些所谓的专家予以负面解读。在他们看来,中国股市已经走错了方向,必须再次“推倒重来”。一些媒体则推波助澜。这种看空一切的情况,曾在2003年、2004年间上演过,如今再次上演(参见本报9月11日《中国股市须戒负面解读症》)。

2/6 < 1 2 3 4 5 6 >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