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医疗的改革
不是用“券”就能实现的
● 《华夏时报》:现在很多建议还说应把消费券扩大到教育券、医疗券,您怎么看这些建议?
● 顾海兵:教育的问题不能用教育券来解决。我们的财政经费有多少放在了教育上?在法律上,过去曾有个说法,就是教育经费应当与财政经费有同比的增长。有很多学者研究说应占到4%,但现在实际低于3%。3%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达到的最低比率。这些目前都没有一个具体量化指标。政府的开支有多少是用在教育上、用在医疗上,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规则,用了多少也并不清楚,而行政经费却猛涨。一个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怎么谈得上其他?现在若是病急乱投医,就是偷懒的、不科学的、不想改革、回避改革的做法。
从2000年以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对教育公平还是非常看重的,教育部说,这几年教育部出台的一个主要的政策就是均衡,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着眼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是新中国建国60年寻求的一个目标。原来在宪法里有这样的规定,后来教育法有这样的规定,原来我们经济发展没有这样的条件。《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年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一种悲哀。从十七大到这次两会,我觉得应该说越来越明确了,一个是教育优先发展,再一个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城乡教育基本实行免费后的 新问题是不均衡。温总理在报告里面提到要从能够上得起学到上好学,这个转变其实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努力。
所谓教育券、教育经费跟着学生走,推行起来难度很大。教育券在国外的作用,不是经费的问题,主要是刺激竞争,但在中国的好处,是有一个基本保障,这个教育券毕竟是减轻负担的,毕竟是有一些实惠的。
就所谓医疗券而言,经过2年酝酿的新医改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审议并原则通过,据说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可以明确地看到,政府在医保这块将投入较大的力度。另外,对于医保存在的不能随着人走的弊端,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用“医疗券”,用这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口医保问题及控制医疗报销费用。
2005年,美国曾提出了一个全国的医改方案,给每一个人发放医疗代用券,然后百姓再拿这个代用券去购买医疗保险服务。推行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医疗保险市场。这个建议是当时美国医改4个模式里的一部分,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最后能不能实行还很难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有做得比较成熟的医疗券制度先例。美国只是在医改方案中提出来,大众在争论,但是也仅限于方案的争论,好像真正推行的机会不大,这是相对比较极端,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方案。
总而言之,我对任何发放什么“券”的做法,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