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中国经济现状
需要统计部门的精确数据
● 《华夏时报》:种种迹象表明现在通缩明显,我们已经看到,政府对此很有些担忧。您认为提振经济、扩大内需还有哪些真正有效的办法?
● 顾海兵:通缩无非有几个特征,其中之一是物价低一些,但这也很正常,因为过去物价太高了,现在当然要降低了。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好坏程度差异并不会很大,根本不需要发什么消费券来解决,这也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是符合经济变化的周期规律的,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现在低一些很正常。之所以低这么多当然和世界经济有关系。虽然中国外贸占经济的比重很大,但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由于中国人口中农民仍占主体,所以就业其实并未受到多大影响。那些在外打工的农民,一段时间以后还会回到乡村,因为他们并非没有土地,也并非在乡村没事情可做。除了种地,还可以做手工业,做小企业。这一块应好好分析一下,也许对于经济的影响会大一些,比如有3个或4个百分点左右。但对就业的影响,我相信不会有这么多,而可能只有1到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这些来自乡村的务工者,并非城里人的概念,乡村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这其实表明就业问题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重。
经济的低谷期本身就是可以预料到要出现的,是正常的。应从一个较长的周期来观察,这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观察,要想对中国经济是否好转做准确判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我们的统计问题,统计部门的数字对于经济的变化应有更准确的反映。我过去也说过,至今就业率还没有全社会的统计,而仅仅是城镇户口的统计。所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困难,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局部的数据来说明。另外,中国的经济究竟怎么判断?其先导指标是什么?
我们看经济是否复苏,首先要看先导指标。有些人可能会举出很多先导指标来说明经济可能复苏。但中国经济现在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在先导指标的设计上,由于政府各部门间的分割而缺乏很好的沟通——比如,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工商管理总局手中掌握的资料应如何公开。企业登记和注册的数量、全社会订单的数量,这些数字应有一个制度化的方式公开,这样会使得我们对中国经济复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国家统计部门对于这方面的数据的确切统计。如果没有对于全社会订单的统计,则对经济是否复苏很难判断。还有,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很大,由于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无论经济复苏或高涨,都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即便复苏了,也不必过多乐观;即便下降了,也不必过多悲观。因为人们的生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好,也不像我们过去所说的那么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块,由于财富分配的问题,是少数人从中得到更多;多数人享受到的好处并不太多。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每年都有10%的增长。但有一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比如房地产开发商们得到了暴利。
如果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科学的分析,而不是过于简单地看问题,就会发现,过去太依赖出口的做法的确需要改变,而现在扩大内需,如果注意满足民众的各种生活需要,而不是制约这些需要,就会有很多解决的办法。 (记者 商灏)
![]() |
| ||
|
责编:谷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