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借壳者鉴
就中关村而言,比所涉足产业更加复杂的,是其诸多股东的诸多承诺与运作,其中涉及诸多环节,甚至一环套一环,不仅仅对投资者的智力是一种考验,更使相关运作者也同样陷于其中。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中关村展现的并非仅仅是靠非经常性损益来保盈利的些许运作,更对我们至少有其他三方面启示。一是对欲借“壳”者的警示;二是资本市场运作的时间性风险不容忽视;三是热门领域掘金虽好,但需要量力而行,多元化再多加一个字便是“多元恶化”。
岁末保盈利
岁末往往是绩差上市公司运作盈利的季节,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关村也不会错过。
2008年12月27日,中关村发布两则债务重组公告。一是控股子公司中关村建设与民福房地产公司、力鸿兴业公司签订《和解协议》,约定以力鸿花园项目1#、2#、5#楼14套房屋、地下车库290个车位(每个车位评估值为20万元)等抵偿对中关村建设的债务8563万元、相应的迟延履行金及中关村建设垫付的评估费,据介绍,此些事项将对公司本期损益产生正面影响。
二是中关村根据《执行和解协议》接收了力鸿花园锅炉房及其设备,成为力鸿花园锅炉房及其设备的财产所有权人。据介绍,此重组将使中关村以前年度累计计提的1458万元坏账准备得以全部冲回,从而有助于提高2008年度盈利水平。
其实,近年来中关村一直处于亏损边缘,仅仅靠着非经常性损益而保持着微利状况,从而避免被ST的命运。2005年至2007年,中关村每股收益分别是-0.7873元、0.0062元与0.1319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已是连续三年亏损,分别是-0.82元、-0.1811元与-0.2047元。2008年前三季度,中关村每股收益仅0.0177元。
应该强调的是,中关村较早年度曾经两次通过“大洗澡”来释放风险,分别是2003年与2005年,两年的亏损额分别是6.33亿元与5.31亿元。这之前还有一次“小洗澡”,是在2002年,当年亏损额为1.88亿元。然而,经过这些风险释放之后,中关村的盈利情况仍无改观。
与资产的低效相比,中关村的资金情况更显得紧迫。近年来,中关村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2008年三季度末为81.35%。2008年三季度末,中关村货币资金仅为8159万元,比年初1.65亿元减少51%,而期末短期银行借款高达6.55亿元。据介绍,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中关村向第一大股东鹏泰投资累计借款4.58亿元,鹏泰投资对其中4.08亿元不收取利息,其余借款利息以实际借款额乘以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计算。
鉴于盈利情况欠佳、偿债能力低下及复杂资本运作等因素,中关村早已淡出机构投资者的视野。不过,在2008年5月中关村公告《关于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后,某券商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本次发行和注资完成后,中关村科技将以“科技地产”为战略发展方向,主营业务将明确为以住宅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
但2008年8月,中关村董事会放弃实施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据介绍,具体原因是宏观调控力度超出预期,紧缩货币政策对国内地产业务冲击巨大,拟注入中关村的房地产类资产盈利前景不明确;房地产作为重点调控行业,融资前景亦不明朗;如果注入后不能立即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开发投入的话,注入的房地产项目将面临开发风险。
于是,刚刚激发起投资者想象的事件又消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