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别跳到以服务否定物质财富的另一极端

 

CCTV.com  2009年05月13日 07: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GDP变轻发展趋势还会延续

  ●千万不要误解以为越轻越好

  ●研究和报道领域都存在误区

  ●认识国情该轻则轻该重则重

  格林斯潘在任美联储主席时曾说过,美国GDP变轻了,因为50年间,GDP增长了5倍,但其物质重量却没有增加多少。近些年,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说,要让我国的GDP变轻。

  不可否认,一是由于服务业(服务业创造GDP,但其中许多产品没有物质形式也就没有重量)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加大,再一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同一物质产品(比如电视机和手机等)更轻巧,这些变化带来的GDP变轻,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一个还会延续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将其误解为,GDP越轻越好。这一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注释和警钟。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GDP的某些部分该轻则轻的同时,要格外注意,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带有“补课”的性质,GDP的某些部分(比如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还是要该重则重。

  回顾我们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新闻报道,“GDP越轻越好”的误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由否定服务的极端,跳到了以服务否定物质财富的另一个极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多是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进行了片面地引申,认定只有物质生产领域才创造财富,而服务业不创造财富。由此派生出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只计算工农业总产值。对于服务业也创造财富的GDP(GNP)核算理论和方法,是全盘否定、全面批判的。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接受并采用了GDP的核算理论和方法,承认服务业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巨大作用,大力地推进服务业的增长,并进而带动了经济的整体增长。但有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是热衷于服务业的增长(想想那些所谓的资本运作大腕,以及一吹再吹的虚拟资本泡沫),否定了物质财富是生产和生活的最根本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第二,由否定效率的极端,跳到了以效率否定物质财富的另一个极端。改革开放之前,不管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国营企业,还是处于附属地位的其它类型经济单位(比如农村的生产队),都是不讲效率的,既不讲微观的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事实上也不讲宏观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因为没有市场环境,没有价格信号,大家都没有竞争的压力。层层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只关心产出量(比如钢铁多少吨,如何超英赶美;粮食多少斤,如何“过黄河”、“跨长江”),对于如何完成这个产出量的投入,是不计较的。现在,在微观层次,处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的企业,都有了提高效率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冲动;在宏观层次,我们讲“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也已经几十年了,效率提高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也有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忘记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科学技术水平一定),要想多产出,还是需要多投入的,而且是要多投入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比如煤炭、石油、钢铁等等)。

  第三,由否定幸福的极端,跳到了以幸福否定物质财富的另一个极端。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经济学,几百年来,走过了一条“离弃”幸福的道路,而在最近的几十年,又开始了向幸福的“回归”。人们发现,单有GDP的增长,单有财富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幸福的增长。有些调查表明,财富和幸福不相关;还有些调查表明,财富和幸福甚至是负相关。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我们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否定财富(特别是物质财富)对于幸福的支撑作用。

  这一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沉重的,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醒悟得早,反应也很快。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项举措,是温家宝总理4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它将使我们的GDP有更重的“含金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