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保增长 结构性微调防滞胀

 

CCTV.com  2009年06月10日 07:4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今年以来偏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遏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

  面对金融危机肆虐和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出拳快、出拳重”的调控思路下,前4月货币信贷创下天量增长纪录,从各种经验数据比较看,目前货币政策可说是明显偏于积极。在经济面临严重衰退的非常时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是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遏制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的急速下滑。

  1、今年前4月货币供应量增长刷新了多项“纪录”

  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指引下,1-3月新增贷款分别为1.62、1.07和1.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4.17%和667.97%。4月份贷款高增长步伐有所放缓,但仍然达到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前4月累计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不但超过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规模,而且也超过了今年5万亿的计划目标下限。与之对应的是,广义货币(M2)增速也开始急升,4月末M2增速达到25.95%,已远超央行17%的预期目标,该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第二,仅次于以色列的32.4%,危机重灾区的美国和欧元区M2增速分别为10.1%和7.2%。

  2、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首先是由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尽管信贷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胀压力加大、坏账上升等风险,但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未有根本性缓解,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如果货币政策不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就会错过最佳调控时机,未来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其次,信贷天量增长有还历史欠账的问题。由于去年前三季度一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今年力度适当放宽,可以说是对过去货币政策“过紧”的一种对冲和补偿。并且信贷天量增长也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一些银行担心在2009后半年,可能会出台对信贷的控制政策,所以倾向于提前发放信贷把银行贷款规模作大,提前为房地产、汽车市场回暖等预留贷款额度。一季度票据贴现在信贷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存在的虚增成分也可能夸大了信贷的投放增长水平。

  最后,信贷天量增长还有一些特殊的季节性因素。商业银行的贷款在一年内一般是一季度最高,而在一季度内一般又是三月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业银行在季末通过贷款扩张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有关,如4月份新增贷款只有5918亿元,相比3月大幅减少。一些中央项目的启动也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前二批中央投资分别达到1040亿元与1300亿元,为中央投资配套的信贷资金需求大幅上升自是必然。正在推进的第三批中央投资总计只有700亿元,由此资金配套自然也会减少。

  3、宽松货币政策作用立竿见影,宏观经济短期内止跌回稳

  今年以来,我国的信贷高速增长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从年初开始,PMI、投资、零售市场等经济数据出现积极变化。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即使是表现最差的外贸数据,也有好转的迹象,3月份进出口同比跌幅较前两个月明显收窄,当月外贸顺差强劲反弹。此外,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仍在探底明显不同,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这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

  4、物价跌幅明显收窄,通货紧缩压力减轻

  我国CPI在去年2月达到高点8.7%后就一路下滑,并且跌幅不断扩大。在去年四季度国家果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物价的过快下跌趋势逐步得以遏制,在今年2月物价达到最低点-1.6%后,3月份回升到-1.2%,跌幅明显收窄,尽管4月份再次下跌到-1.5%,但也没有跌破近期低点。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中国的超额放贷,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虚拟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而且也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二、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与值得警惕的问题

  在国际环境、发展水平、宏观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未来中国经济复苏过程将会复杂多变,而物价在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及“输入型”通胀压力影响下,很有可能会快速上涨,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的滞胀风险大大增加,所以货币政策需要提前作出反应。

  1、世界经济下滑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好转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看,这次危机的衰退严重程度可说是“百年一遇”。次贷病毒正在侵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心脏,美国、欧洲和日本首次同时陷入严重经济衰退。尽管目前三大经济体的某些指标已经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步入稳定复苏轨道还很遥远。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多数是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领先指标上出现好转迹象,而反映当前经济状况的指标,如新屋开工、失业率、工业产出等指标均继续低迷。

  (1)从历史经验看,本轮危机调整时间将长达数年。与本次“百年一遇”危机有得一比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胡佛开始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到经济开始有所好转,时间是5年;大萧条导致世界经济大衰退达4-5年之久,但世界经济真正走健康发展之路则是在18年之后。当时的政府支出是投资实体经济,因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立竿见影”,而当前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绝大多数只是用于填上金融机构的窟窿,只是短期内防止经济变得更坏,对经济增长几乎毫无作用。

  (2)期望短期内出现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是不现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很强的关联性,当某项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革新的势头消失,或者起主导作用的潜力发挥殆尽时,经济就会下降而陷入危机,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熊彼特(J. A. Shumpeter)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三次产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后,总结提出了创新―长波理论:技术创新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过程的主要因素。即使短期内天如人愿出现了重大科技创新,但是,理论认证、科技试验、引入产业经济和大规模应用推广等一整套程序走下来至少也需要数年时间。

  (3)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缺乏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美国出口顺差主要来自它的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则是世界商品进口中心。随着虚拟经济去泡沫化的持续深入,美国虚拟经济的服务出口必然相应萎缩;而在实体经济领域,美国要从一个全球进口中心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明显出口竞争力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都不太现实。美国“婴儿潮”出生的人口2005年以后陆续进入退休阶段,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已经属于老龄社会,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当更多的国民进入动用储蓄和养老金的行列时,社会的投资资金供给将相对短缺,抑制经济增长。

  2、由于通胀预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果断一致地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大家对未来世界性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的极大担忧,没有哪一种货币可以成为安全的避风港,这样,减少货币资产、持有实物资产就成为大家的一致选择,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势在难免。自今年初以来,国际铜价已经上涨超过35%,铂金价格累计也上涨了19%。与今年2月中旬创下的不到34美元的近期低值相比,5月末国际油价已经达到66.64美元,3个多月的时间翻了一番。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