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否“保8”?
6月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尚未见底,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平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这个判断再次显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困难局面,而按照历史经验和生产周期,五、六月份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比4月份低一些,也就是说,上半年GDP增速低于8%的大局几乎已定。
这意味着,完成“保八”的年度任务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为此,需要科学评估去年9月份以来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效果,梳理上半年宏观调控具体措施的经验,分析研判下半年经济运行形势,并提出与现实和实际相符合、长短目标结合的政策方向。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走访了十二位知名经济研究者,以期更准确理解和把握下半年的经济局面。
内需政策效果初显
《瞭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实施已经接近十个月,效果如何?
祝宝良:针对2008年9月份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和我国经济下降过快的局面,中央迅速对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作出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扩大内需。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就业。
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在这方面我们有过1998年扩大投资需求的成功经验。按照中央规划,2009-2010年两年投资1180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2009年投资规模约为9080亿元,新增4875亿元,这一政策可拉动2009年经济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
此外,实施增值税转型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对刺激企业投资有一定的作用。2009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相当于增加农民收入1000亿元,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离退休人员工资、优抚对象优抚标准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等约2000亿元;居民收入增加可带动消费增加2200亿元左右,使今年经济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
通过数量模型测算分析,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为5%左右,其中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在4%以下。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以上,能够使2009年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避免经济在短期内出现过快下滑。
张立群: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95%,表明后续投资数量很大,在政府投资大量增加,银行贷款规模较快扩大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投资将持续较快增长。在政府投资增长不断加快的同时,市场引导的投资增长也在加快。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房地产投资增长逐步加快,全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2月份同比增长1%,1-3月份同比增长4.1%,1-4月份同比增长4.9%。消费需求一般比较稳定。1-4月份显现出来的消费趋旺的情况,在经济景气度提高,支持消费信心因素增强的背景下,预计将继续保持。
汽车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政策因素只是诱导性作用,根本还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背景,其回暖是可以持续的。在汽车、住房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预计市场主导的需求将逐步全面回升,而近期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已在不断加快,因此内需的加快增长是可以持续的。
刘旭:单从数据上看情况有所好转,比如发电量指标虽然在下降但幅度在降低。尤其跟去年第四季度比,比较乐观的主要是在投资和消费方面的信号,投资增长幅度比较大,这是受4万亿等政策刺激影响的。消费也有所提高,说明大家的需求还是很旺盛。但放贷过多也有问题,短时期量太大会有隐患,比如会不会有些项目发放过于仓促导致银行出现呆坏账?需要重视。
冷静看待复苏基础
《瞭望》:相比前一段时间坏消息频出,最近一段时间,的确出现了不少好消息,大家都开始谈论经济好转甚至复苏的话题。
范剑平: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处在运行中间。总的来说,经济转好的表现和苗头不断增多,这个无可否认。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经济还处于触底以后的底部调整阶段,中国经济很难马上就形成从底部明显稳定回升的一个态势。
首先,我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大幅下滑的情况基本过去。从我们的定量分析来看,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先行指标构成的先行合成指数客观反映出了这种情况。
根据先行合成指数在4月份的表现来看,先行合成指数已经在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触底了。而先行合成指数大体上领先实体经济五到六个月,去年先行合成指数最低的11月也就是经济最差的月份,到今年5月已经半年,所以最保守的估计是实体经济的现实表现5月份以后应该不会再下滑了。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先行指数触底以后,目前基本上横着走。前一个阶段是大幅下滑,现在处在一个底部持平和稍微上升的态势,但向上并不是很明显。这与之前中国经济调整可能是U型的判断相一致。也就是说,即使中国经济见底了,也不要指望中国经济会从底部立即回升,V字型经济走势的预期很难实现。
赵晋平:从3月以后的经济走势来看,美欧日经济体的经济下滑趋势开始放缓。美国政府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的经济效果预计从第二季度起逐步显现;日本在去年增加1200亿美元财政支出基础上,今年4月又通过了1540亿美元的新增预算方案;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也表现出一定效果。由此判断,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下滑趋势在第二、三季度将明显减缓,今年内触底反弹的可能性上升。
但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过去两个季度仍然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由于不良资产拖累,信贷紧缩较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消除。因此,即使发达经济体走出衰退,经济增长速度将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世界经济在今后3~4年将经历低速增长和曲折复苏过程。
因此就中国而言,进入二季度以来,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趋于缓和的因素增多,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需导向型政策因素影响,外部市场条件并未出现改善,我国的出口继续大幅度下降。下半年即使降幅有所放缓,也不足以改变全年出口负增长局面。
《瞭望》:如何来具体理解已经出现的这些好消息?
梅新育:5月份出现了很多炒作,拿各种各样的数字来说话,尤其美国人说他们经济有复苏的迹象,银行做出的各项数字也比预期的要好看得多,第一季度的财报都比较好看,我认为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去年危机形势非常严重的时候,会计准则刚好在那会儿改变,会计记账办法改变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放宽了很多,以前要求减值的资产现在不减了,这个差价变成了利润显示在了报表上,这是典型的会计魔术。股市和初级产品市场的形势好转一部分是由于会计变的魔术,一部分是为了救市进行的大量资金投入,大范围的新增贷款,活跃了资本市场,但实质上经济运行并未好转。
对此,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要当真。从美欧各国看,居民消费都还没有恢复的迹象,失业的情况也没有好转,企业和个人破产还在增多,投资和消费根本没动力,人们不会消费,都还在还账,投资也没见到有可投的地方。
美国现在新的支出项目很大部分都有“作秀”嫌疑。比如新的经济刺激法案里的高速铁路投资项目,美国政府拿出了100亿美元,也即700亿人民币,想要建立全国性的高速铁路网络以改进交通运输状况,相比我国仅上海京沪高铁就用了两千多亿人民币,令人非常怀疑这个经济刺激法案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此来看,美国所谓的经济复苏水分太大。
彭真怀:国内来看,所谓经济回暖迹象,主要是靠中央大项目的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推动,而不是消费拉动的内生型增长。从今年各地区的施政措施看,最突出的一条是扩大大项目投资,认为可以在危机中抢抓新机遇,在困境中实现新跨越。这些做法是否符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是否利于本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
比如,据初步统计,十个产业振兴规划的关键词中,“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现9次,“推进产业重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出现6次,“淘汰落后产能”出现4次。可见十个产业本身都存在着生产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都表现出产能过剩、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不高等普遍性弊端。而一些地方政府以产业振兴为幌子,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继续投入土地、资本营造“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如果不及时纠正,后果很严重。
祝宝良:当前,促成经济反弹的主导力量来自存货调整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需求面依赖外部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而外部环境低迷不振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经营困难还在延续,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非常脆弱,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困难较大。可以说,经济运行仍未形成稳定复苏的趋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