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7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演绎出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前五个月题材股鸡犬升天,财富神话频频上演,但“红五月”过后的六月,市场变得颇不宁静,震荡幅度明显加大,市场赚钱效应逐渐消失。而同样是在一场热潮之后,私募业绩显著分化,整体远跑输大盘,部分大牌私募甚至心生退意。
种种相似意味着“鱼尾”行情的到来,还是私募熊市思维的爆发和蔓延?六月“谜局”过后,市场又会如何表现?不过,从近一年私募业绩来看,金中和、武当、星石等等之所以能够远远跑赢大盘,风险控制是其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顶级私募离场敲响警钟
今年以来,发生在私募界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当属顶级私募晓杨投资“掌门人”杨骏金盆洗手一事。
四月底,在市场如火如荼之际,杨骏将旗下三只阳光私募产品易手,交由赵军的淡水泉管理。杨骏表示,国内的投资方式已经不适合自己。2008年他就一直在做PE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至今投资项目已超过30个。而对于未来市场,杨骏悲观地认为,上证指数的6000点正如1990年台湾加权指数的12000点、1989年日经225指数的39000点、纳斯达克泡沫时的5000点一样,是一辈子都见不到的点位。不过,杨骏的离开并未如去年初赵丹阳清场一样在坊间掀起波澜,杨离开之后,上证指数仍不断创出新高。而此时的市场也开始遥想4000点,甚至更高点位的美事。
或许杨骏的离开是因为“心太累”,不过另一位投资功力深厚的民间高手陶章华博士的空仓出局则蕴藏着战略的成分。陶章华曾准确判断2007年顶部和去年11月份的底部,并成功逃顶和抄底。他在朝阳永续一个非公开论坛上曾多次展示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今年4月30日,陶博士发出“战略空仓N个月”的口号,但他并未给出空仓的理由。中国证券报记者为此曾多次追问他,他说:“没什么,就是想休息一下了,休息其实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市场。市场各大板块都已经全部轮炒了一遍,空仓休息问题不大,股市的钱是赚不完的。”
陶博士的离场遭到不少同行的非议,很多私募认为,陶这次也许真的看错了,而市场也仍在上涨途中。五月底,另外一位“勇者”迈克吴站了出来,目前已在加勒比海钓鱼的他给投资者建议就只有一个字“卖”,五月底他自己也已将仓位降至极限位置。
他说:“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已装进口袋的钱牢牢看紧,该收网捞鱼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收网,而不贪恋后面还有几条小黄鱼。最近不少人感觉很难赚钱,追高就被套,杀跌就割在低位。傻瓜天天都有,只要你不是就行。”
其实,除了上述三位已将盈利收袋的高手外,另一些阳光私募高手也逐渐降低了仓位。今年最牛的私募罗伟广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已经将仓位降至五成。他说:“今年下半年虽然个股机会可能仍然不少,但市场可能会有一次大级别调整,如果能够躲过这一劫,我就算成功。”
武当资产的掌门人田荣华也表示,目前已将仓位降低。不过,田荣华认为,仍有很多优选个股的机会,特别是金融、地产和钢铁,等四季度经济转好之后,市场反而可能会出现调整,因为股市总是先行于市场。而从一些阳光私募的净值来看,近两个月变化不大,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也已经降低仓位。深圳某网站长期跟踪私募的小彭说:“之前就听不少私募在说,炒完五月后就去旅游不看股票了。如果会赚钱的,的确也赚够了。”
谁是刀尖上的舞者?
众多私募“牛人”陆续离场,是否意味着行情已接近尾声,剩下的难道全是残渣?虽然风险控制是必要的,但如果由此得出肯定的答案,市场也许就不会有疯狂的一天。而事实上,有一些私募并未受到悲观论调的影响,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持股思维。
去年净值损失较大的一些私募,今年满仓操作的思维令他们受益不少,行情也给了他们极大的持股信心。今年的私募黑马、坚守低碳经济的投资专家石波表示,他很少在意二级市场每天的涨跌,他关注的是企业基本面变化的情况。而正是因为这种投资思路,今年石波赢得了不少掌声。不过,有人将石波今年的成功归结于碰运气,认为石波的成功是碰巧遇上了新能源,持有石波的基金需要“大心脏”。但站在长远和成长的高度来看,石波独到的眼光还是值得赞许的。
另一位被业内戏称为私募“不死鸟”的但斌,也依然执著于他的理念。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但斌略带兴奋地说:“我不想谈市场,我们不看这个,一直满仓持股,而且由于重仓持有茅台和招行,近期他的产品净值已经回到1元以上。”与但斌一样,深圳龙腾资产管理董事长吴险峰也处于满仓待涨之中。
而近三个月产品净值暴涨50%的“策略大师”管理人、技术派高手杨永兴更是认为,目前看空不合时宜,重组概念和银行股都存在较大机会。他说:“我倒是希望市场能够跌一跌,市场涨起来,大家都赚钱,看不出真实水平。不过,大盘看似很难跌下去。”
其实,除了部分阳光私募外,一些所谓的庄家也仍处在“潜伏”阶段。一位东方雨虹的主力炒手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他去年开的几个项目,目前都还没有“结账”,而且最近又新开了两个项目。“如果从庄家的思维来考虑问题,那么现在还没到结账的时候,一是虽然股价涨了不少,但盈利空间还不够;二是不可能放弃对盘面的控制,不然以后收不到筹码了。8月份之后市场肯定向好,明年更是,谁敢呀,最多也就做做差价。”
据观察,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题材股在大涨之后做出头部,但的确有不少股票以横盘代替整理,控盘痕迹相当明显。而高淳陶瓷、北海国发、*ST九发等个股的表现,更是可以感觉到庄家的强势和自信。“无论是配合大小非出货,还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出局,现在都还不是顺顺利利结算的时候。”
“蜗牛式”尴尬缘何再次上演?
这个市场不缺“牛人”,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也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但整体来看,“牛人”毕竟是少数,也往往难以常青。
“风水轮流转,去年比的是谁亏得少,今年当然就是比谁赚得多了。”广州瑞富阳光私募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彭亚轩说,“今年上半年私募整体上不但跑输大市,也跑输公募基金,这种情形是2007年的翻版。”那么,为什么牛市里私募总是跑不赢市场和公募呢?
“都是仓位惹的祸。”罗伟广给出了答案。他说:“去年石波、我还有张庆黎(景良能量掌门人)都亏得比较惨,但今年都翻身了,而且远远跑赢大盘。除了选股思路外,坚持高仓位操作也是重要原因。”据彭亚轩介绍,去年风险控制极好的新同方,今年就基本上没有参与,星石系列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可能是由私募这个行业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私募要做绝对收益,控制风险会相当严格,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心态可能影响了操作。”
“其实,从市场氛围来看,这个市场现在真的一点都不好玩。”深圳一位私募界的大佬有些失望地说,“你看看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那些新能源股票,一个个都翻了好几番了,国内的涨了不到一倍就全歇菜了,我在国外买的股票都赚了好几倍,在国内买的却还在亏钱,真是搞不懂。这个市场的玩法真的很老土,浦发银行能把业绩做到3块钱,无非就是想增发嘛;深发展炒得那么高,不也是新桥想卖个好价钱吗。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游戏了,但偏偏还有很多人去玩。我现在大部分资金已转到海外,在国内玩金融地产实在没什么意思。”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这个市场从来都不缺乏牛股,只是缺乏发现牛股的“牛人”。按照这种逻辑推断,得出的结论无疑就是私募界还是太过鱼龙混杂,一些缺乏管理大资金经验的江湖术士充塞其中,一些缺乏必要研究经验和渠道积累的机构人士也在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和信任危机。
观察人士认为,这种情况只会在两种情况下发生质的变化,一是公募基金经理大批投身私募,二是行业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毕竟,田荣华、江晖、石波、吕俊之辈已经在这个“江湖”上打出名头。不过,即使这样,现在依然存在着公募基金经理们是否愿意加入,新加入者是否具备田荣华等的素质,以及如何在不断扩军中做到基业常青等问题。
迄今为止,这个市场上真正赚到大钱的应该不是最牛的基金经理,也不是最牛的阳光私募,而应该是吴彩银、李予成等一些超级散户和一些未曾谋面的大小非。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罗伟广时,他也承认:“真正的顶级股市‘牛人’是不会到外面募集资金的,也没有这个必要。”这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但却又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贺辉红)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