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人物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巴曙松:中国经济转型仍需一段时间

 

CCTV.com  2009年07月01日 07:5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前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凸显

  ●多种原因影响外向企业转型

  ●中国加工贸易仍有增长空间

  ●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推动转型

  在信贷规模攀高、股市楼市再现泡沫的时候,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再次凸显。大家都强调,要积极推动从当前过分依靠外需为主导,转向内需为主导,更多地扩大消费。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方面的进展一直不大呢?

  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企业的转型动力并不大。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尽管2008年底以来,不少外贸企业遇到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很大部分还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外贸业务,较少的企业愿意转向拓展为内需转型。这种现状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体系等较为完善,企业出口虽然盈利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十分稳定,收款较为顺畅,总体上可预期,所以使得这些外贸企业可以较好地安排整个企业的现金流;国内市场尽管增长较快,但是国内生产者,常常是半年一年收不回款,市场不规范的运作较多,导致企业的隐性成本较高;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并不需要有品牌等非制造性要素;要让这些企业把大量的出口生产能力转向内贸部门,需要重新建立品牌,拓展国内的销售渠道等;同时,目前国内品牌的保护和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有待改善提高。

  从出口转向内需,往往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例如,原来一家生产蜡烛的企业,生产一根特定型号的蜡烛,卖到欧美市场可以卖到几个美元,但是在中国目前还是缺少这样一个市场。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转型意味着对原来为出口而形成的过剩产能进行压缩和调整。但是在现实的GDP考核压力下,尽管中央反复要求在应对危机中要有保有压,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基本上是保的多、压的少,因为主动压缩自身所在地区的产能,会在短期内对当前的GDP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就中国的经济现实来看,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在危机逐步稳定下来之后,中国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在促进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正从纺织品等产业转移到汽车等新的产业中。

  对于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来说,有国际资本流入,有廉价劳动力,就有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的空间,有这个加工贸易空间,就有贸易顺差。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仍需要一段时间。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什么时候会完全没有空间呢?应当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转移接近尾声,同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此之前,可能沿着原来的增长格局发展的惯性依然强大,尽管这种增长格局存在很大不足和缺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这一次应对危机之后,还是投资快速增长、出口保持顺差、消费占比不高的不平衡增长格局会延续,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转移的逐步接近尾声,中国企业推动转型的压力会更大。(巴曙松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