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一则23项个人业务收费项目调整的公告最近引起了人们对银行收费的关注。旋即,涨价产生了“连锁反应”——建行、中行和招商银行在部分地区提高了ATM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从原来的每笔2元上涨到每笔4元。
事实上,最近两个月来,多家银行纷纷“刷新”了他们的收费表,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价格“调整周期”。中行1日开始执行几项网上银行业务优惠:系统内银行卡与存折间人民币跨省转账,外币跨省转账及国内跨行汇款五折优惠。而此前,交行、光大银行等已经完成了一轮收费调整。
细看起来,银行此升彼降的收费调整颇耐人寻味,但无论银行收费如何调整,客户却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市场现象:
同一业务收费差四五倍
各家银行新一轮收费调整之后,同样一项业务如果在不同银行办理,或者在一家银行通过不同渠道办理,会有大幅度的差别。
以异地人民币存款为例,工行调整后的收费标准为最低2元最高100元。而中行、交行、建行等都是50元封顶。邮储银行收费较低,最高收费20元;以异地取款为例,调整收费标准后的工行和建行、农行、交行最高收费都是100元,邮储银行和中行则是50元封顶。
同样一笔业务,如果在同一家银行通过不同的方式办理,收费差别也很大。比如工行此次价格调整拉开了客户到网点柜台和网上银行及自助终端上的收费差距,在网上或者自助机具上办理收费可以打9折。以汇款为例,如果客户选择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行或异地汇款的话,最高收费是45元,柜台最高则要收50元。
交行从6月1日起下调了个人网银同城跨行汇款的收费标准,从原来按汇款金额的0.7%收取手续费,下调到按汇款金额的0.2%收费,原来的最高收费50元下调到20元。而如果个人持现金在交行柜台网点办理的话,就要按汇款金额的1%办理,最高收费是50元。
银行意图:
收费成了调控“魔棒”
银行频频调整收费标准,成了一根“魔棒”。如果想快速推广某项业务,就大幅降价,如果想分流客户,就提高收费标准。这样做一方面形成了差异化的市场,也显露了各家银行不同的定位和客户方略。
价格,此时成了银行的一种手段。
中行此次实行的调整是一次阶段性促销活动,称是为答谢广大网银用户推出的,实行的时间只有3个月。而此前该行网银刚刚进行升级,此次以暂时调低价格来吸引客户的目的明显。
工行此次在调高多项柜台业务的同时,给电子银行收费留下一个小的打折空间,意图也很明显。
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来讲,价格更是它们与大银行争市场的有效“武器”。光大银行不久前推出了一项3折的措施,折扣率超过一干大银行。以跨行汇款为例,原收费标准是:交易金额乘以5%。,最低5元,最高50元。3折优惠收费标准:交易金额乘以1.5%。,最低5元,最高15元。
在舞动收费的“魔棒”方面,大银行显然力度要大,在涨价方面往往敢于当“出头鸟”,近年来,银行卡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零钞清点费等多项新收费项目都是大银行挑头推出并执行,多数小银行则按兵不动,并且时常以某项目免费来试图扩大客户群。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涨价势必对客户心理有影响,中小银行一般很谨慎。大银行拥有较大比例的物理网点和客户资源,承受的网点业务压力和成本压力也大,业务需求量大时,涨价动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大银行并不太担心一定比例的客户流失。某种程度上,大银行甚至希望通过价格杠杆分流出一部分低端客户。
客户疑惑:
只能被动接受?
工行17日在其网站公告收费调整之后,引起了市场的普遍关注。部分网站做了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九成被查者对提高收费标准不满。
“银行今天说优惠,明天要涨价,章程随时都能改。”北京一位网友说,银行要涨价时,只需要发一纸通知就能实行,但客户却只能是被动的。
另有一位网上银行使用者对记者表示,最初他办银行卡时是没听说有什么费用的,但用了几年,各种年费、管理费等都出来了。“今天的减免费"特区",也许就是明天的收费增长点。”这位网上银行客户说,“银行现在促销。但有一天等到消费者用惯了,银行又要来收费了。”
金融专家对银行收费项目调整的看法更加理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自主定价的空间越来越大。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银行越来越开放,但并不意味着进入了完全市场竞争的阶段,还有一定的垄断性。海通证券银行业资深分析师佘闵华认为,虽然内地银行业提高收费标准从长远来看是一个趋势,但应该建立在提高增值服务的基础上。
“在银行调整收费价格时,银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其协调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银行业还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大银行在调整价格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调价对行业的引导及对客户的影响,涨价时更应该做审慎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否则会给人一种店大欺客的感觉。”郭田勇说。
评论
降价也是“温柔一刀”
最近一轮银行业务价格的调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业务上调,一部分降价。原本是一种竞争之下自然产生的动态平衡,却在消费者中掀起轩然激论,涨价固然导致怒气冲冲,降价也被责难为“引蛇出洞”——先培养使用习惯再伺机涨价。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备受指责的银行委屈吗?也许吧。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的免费午餐注定会越来越少,但在过程中,银行不管不顾的“霸王作风”在消费者的印象中总是挥之不去。因为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银行很少去主动把握。
在调价过程中,银行至少有两点不周到。一是应该明确将原因及时告诉客户,而不是断然发一个简单的公告了事;其二,也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价格涨了,是否有相应的服务改进。市场经验证明,信息的透明和服务的提升将有助于熨平涨价对客户心理的消极影响。何况,在其他行业中,经常有企业压缩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的例子,但这一点似乎在占有绝对多数客户的大银行却很少看到。这难免让消费者认为银行调价是自我管理成本的转嫁。(记者耿彩琴)(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