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基金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背后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08:2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综合  

漫画 高晓建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南方基金的王宏远、交银施罗德的李旭利……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至少有近20位明星基金经理或业内大佬相继离开了公募基金。这不禁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思索:虽然众多公募基金经理们在工作上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但他们是否想过,基金公司为培养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所付出的心血;基金经理在“另起炉灶”之时,是否对公司、对基民还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本文力求探索的是基金经理离职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驱动?目前在任的基金经理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何想法?

  元老离任已成趋势

  随着基金业又一大佬李旭利的离职,人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2006年年底。2006年12月30日,博时基金公司公告,肖华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和价值增长贰号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博时基金公司昔日明星基金经理的离任拉开了基金业大佬“奔私”或离职的大幕。

  上投摩根吕俊、工银瑞信江晖、华夏石波、嘉实王贵文、易方达梁文涛、广发何震、信达澳银的曾昭雄、南方王宏远、交银李旭利、嘉实王鹏、泰达荷银李泽刚……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其中多数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有的更是基金公司招揽客户的“金字招牌”。

  而此前有媒体披露,现任376名基金经理中有约22%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不足1年;有91位约24%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一年以上但不足两年;仅有30位不足8%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而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华夏的王亚伟、汇丰晋信的林彤彤和华安的尚志民3人。

  事实上,目前公募基金的元老离职已成趋势,而仍留在公募基金的元老更是如大熊猫般珍稀。

  缘何转投私募?

  为何如此多的基金经理选择离开公募基金转投私募?一位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表示,“呆在公募基金有太多的限制规定,除了外部监管,内部监管更是条条框框很多很细,公募基金受的束缚很多,不自由,更是没有隐私。一个人如果连隐私也没有,是非常痛苦的。”

  诚然,私募比公募在投资环境上宽松的多。私募基金经理可以自己炒股票,手机、msn不会被监管,有足够的自由。公募基金业绩月排名、季度和年度排名对基金经理来说压力很大,因为这直接影响基金经理奖金甚至能不能在基金业继续混下去。

  私募基金研究队伍虽然无法与公募基金比,但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公司,特别专业,甚至胜过公募基金。有基金经理表示,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公司的研究员根本不支持基金经理的投资,甚至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基金经理自身的想法得不到实践,这让基金经理觉得没有自己的思想。

  公募基金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公司制度往往决定了基金经理的去留。有基金经理抱怨,“公司的领导层太过强势,所有的投资决策都由总经理一人决定,有时候自己想加仓也不能,想减仓也不让,投资思路完全被打乱。”

  而也有一些基金经理不禁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呆在公募基金,业绩虽然上去了,可公司内部的‘斗争’太复杂,即使自己有能耐也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不如自己单干,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当然,有些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是属于功成身退,释放压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由于私募基金管理层次极少,许多大投资,老总一个人拍板就行,甚至一个电话,马上就投了。但公募基金有投资委员会,有很多程序要走,有时机会稍纵即逝。其实,许多情况下,投资是明星个人的艺术表演,就像NBA样,明星的作用很大。因为市场变化很大,公司在变化,并不是每个领导成员都能从迷雾中看出未来。”一位基金经理如此认为。

  而事实上,股神巴菲特根本没有决策委员会,林奇在决策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权。私募基金更容易发挥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则更容易产生官僚体制,限制个人的发挥。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