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贷款过高引发央行微调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09:3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央行开始在公开市场收紧流动性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其后,央行恢复1年期央票发行,发行量为500亿元。不少机构认为,6月份新增贷款过高已经开始引发央行政策微调,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

  中金公司的点评报告表示,央行的微调信号可能给市场带来一定心理冲击,但中金认为政府考虑到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倾向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改变总的方针和政策,因此适度宽松政策的基调短期内不会改变。湘财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6月新增贷款超出市场预期,或预示私人部门贷款需求明显回暖。

  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超出了市场1.2万亿元的普遍预期。高额新增贷款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第三批中央项目贷款陆续下发、房市的持续火爆下按揭贷款的增长以及业绩压力下季末冲关。而值得关注的是,新增贷款数据似乎也显示,政府投资、部分项目资本金下限降低已经明显带动了私人部门的贷款需求。私人部门信贷需求的回升反映了国内实体经济正企稳复苏,预示政府投资带动的信贷增长将成功让位于私人部门的真实信贷,无论对经济、对银行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湘财证券表示,6月高额信贷扩张下,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势必仍处于高位,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非常有必要。但湘财证券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近几个月不会改变,诸如调整利率、准备金、限制信贷额度这种大手笔的调整不太可能出现,央行更多的手法是加大公开市场回笼力度、向商业银行窗口指导等,但贷款额度限制可能性不大。

  “公开操作政策的微调已经开始。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的信号意义更大,显示央行已经开始在公开市场上收紧流动性。由于1年期央票到期时间更长,因此央行实质上已开始收紧年内流动性。”东方证券分析师冯玉明认为,如果从去年11月政策宽松开始计算,8个月累计放贷8.6万亿元,增量惊人。超预期的信贷增长,无疑增加了对流动性进行微调的可能性。

  湘财证券认为,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决定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短期内不会改变。国内虽然目前经济的复苏迹象日渐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现在货币政策转向,调节利率、准备金率将对刚复苏的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而限制信贷额度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刚有复苏苗头的私人部门信贷需求会受到抑制。国际出口形势仍不乐观,政府一直在维稳人民币汇率,因此我国单方面调整利率、准备金率都是不太可取的。

  湘财证券预计,央行在控制货币供给上仍将采取相对谨慎、保守的做法,主要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当调节基础货币,或者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放慢信贷增长速度,但贷款额度限制可能性不大。这从近期央行的举措可见一斑,在6月存、贷款数据公布后,央行随即增发了1000亿央票,增加资金回笼。银监会也将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与央行不同的是,银监会的出发点是信贷高速增长会给银行带来风险隐患。具体而言,银监会可能打击不合理信贷、高风险信贷的发放,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

  湘财证券认为,央行及银监会的政策相对缓和,抑制信贷增长的作用不大,下半年决定信贷规模的主要因素仍是项目贷款的跟进。由于单批项目贷款的发放有几个月的持续性,因此三季度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仍旧会比较大;而房市持续活跃保证了居民贷款的增长;私人部门的贷款增长也有望保持稳定。综合而言,全年信贷规模应超过8万亿元,在10万亿元左右。

  中金公司也预计,由于近期贷款结构主要倾斜向政府项目,而众多期限较长的基建项目才刚开工,因此未来贷款的惯性较强,很难短期内大幅压缩。全年新增贷款将超10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教授宋立:

  不宜轻易对货币政策进行总量紧缩

  “即使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应该首先调节政府投资节奏和结构,并以此调整政府投资引致的信贷投放,而不宜轻率对货币政策进行总量紧缩调整,以免伤及尚未完全启动起来的民间投资等市场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教授宋立认为。

  由于上半年货币信贷持续超预期的高速增长,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问题再度出现,一些经济学家和机构预计,今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取向将会有所调整。中金公司预计,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可能初步释放政策调整的信号。

  不过,宋立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看来,通货膨胀和贷款质量并不存在大的风险,因此货币政策不必进行总量性的紧缩调整,而应通过结构优化继续致力于促进经济回升。如果存在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应该适当进行调控的是政府投资的节奏和结构,而不应该调控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部分。

  “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并不足以推动物价水平由负转正并明显上涨,货币因素推动的物价水平低迷状态将可能持续到第四季度。”不过宋立同时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从3月起出现了明显加快的情形,如果连续多月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则有可能将增加通胀压力。

  对于上半年的信贷增长,宋立认为,考虑上一年信贷偏紧、其他融资方式萎缩、今年以来票据等短期融资偏高,以及经济回升对“超额”货币信贷供应的需求等因素判断,今年以来的货币信贷供应偏多问题并不十分严重。由于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信贷规模控制,去年全年的实际新增贷款比趋势值少了约1.7万亿元。可以认为当前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贷款多增,但并不十分严重。

  在不少机构讨论加息可能的时候,宋立教授建议,在改善信贷结构的同时,应该降低企业和消费者的融资成本。宋立认为,相对而言,目前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却仍然比较高。虽然目前利率水平已经比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可以根据需要,相机抉择降低利率水平。而且,准备金率明显偏高,存在较大调整空间。

  宋立同时表示,信贷政策要从总量扩张转移到结构优化。建议在对信贷规模进行适当微调的同时,要大力优化信贷结构、消除不必要的信贷配给和由此带来的信贷歧视。要引导商业银行在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逐步增加对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探索消费贷款的新形式,支持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同时,要逐步增加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贷款,支持结构调整和产能调整。

  兴业银行鲁政委:

  明年三季度前后可能启动加息进程

  “明年第三季度前后,存在启动加息进程的可能性。”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考虑到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尚需继续巩固,以及为联手应对危机,全球主要国家共进退的君子协定,因此,预计年内宏观调控政策虽会更多强调结构优化,但总基调还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也应该不会发生根本转向。

  “7月8日,央行宣布重启停发良久的一年期央票。明确传达出了央行有能力控制流动性、信贷和可能出现的通胀,宣示控制通胀的坚定决心,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鲁政委说,本次一年期央票重出江湖,明确宣示了货币政策的强势微调。而如果站在未来1至2年回望,则很可能是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最早期信号。

  鲁政委认为,信贷继续超强增长是直接触发货币政策微调因素。而且,在上周三1年期央票的发行公告中,与此前一直维持的“最高发行量”措辞相反,而修改为“最低发行量”。明确显示了央行加大流动性回笼力度,遏制未来信贷可能继续过量投放的政策意图。这自然也意味着,如果继续出现信贷冲锋,不排除未来定向央票会再度以非公开的方式重出江湖。

  与当前主流“财政政策应当继续维持,但货币政策应当微调”的观点不同的是,鲁政委认为,扩张性政策的正确退出路径应当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然后逐步开始货币政策紧缩。

  他表示,如果货币政策先行收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维持,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扩张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扩张性项目是银行信贷优先满足的对象,非国有部门难以获得信贷;货币政策一旦转向收紧,信贷额度再度变得稀缺,非国有部门将更加难以获得信贷。不仅信贷条件没有改善,而且财政支出压力的加大,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实体经济税负。

  “5月份就已显示了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5月份财政收入出现了7个月来的首次正增长,但却是在过去主要税种收入来源如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4.7%,企业所得税下降8.9%的情况下,通过非税收收入大增130%取得的。”鲁政委说,融资条件严峻和实际税负加重,将共同令非国有部门营商环境恶化,由此削弱经济能够持续复苏的根基,一旦扩张性财政政策撤出就很可能出现经济“二次下行”的风险。

  鲁政委表示,既然经济真正回暖仍需确认,那么,逐步削弱财政刺激力度,观察经济的反应,就是一种渐进检验经济复苏状况的正确办法。如果在扩张性财政撤出过程中,经济形势依然总体平稳,那么,这说明经济真正回暖。同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经济的复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削弱经济效率。因此,在未来宏观政策退出路径上,应当遵循“先财政退出,然后货币政策逐步调整”的路径,而不是相反。(本组稿件由记者刘振冬采写)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