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时评:倒腾“洋垃圾”旁若无人 谁是“守门人”

 

CCTV.com  2009年10月20日 09:3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  

  广东陆丰碣石,一个拥有33万人口的海边大镇。大海给碣石人带来了生猛鲜活的海鲜,也给碣石人带来了透着霉味的服装。据说有1万个碣石家庭靠贩卖那些外国人——甚至是外国死人淘汰的旧服装发家致富,他们把这些衣服卖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10月7日广州日报)

  “洋垃圾”服装“衣比纸贱”,多得触目惊心。当地人都把“洋垃圾”服装称为“旧衣服”,在公开层面,他们不愿提及“走私”和“洋垃圾”这两个贬义词。在与顾客的交流过程中,这两个词却是一种噱头,是最大的卖点。“洋垃圾”服装已经成为碣石人的支柱性收入来源,但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周转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这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谁来护卫?

  “洋垃圾”可能传播各种病毒,对公众的危害显而易见。为什么“洋垃圾”得以在一个地区成为一条龙的“支柱产业”?海关和商检作为第一道关口的失守固然需要追究,但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关口的“守门人”——当地的工商、卫生检疫、税务等部门为什么都对此视而不见呢?到底是职责不清,互相推诿,还是利益捆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洋垃圾”堂而皇之进入国门,再到倒腾者旁若无人,折射出常态化监管的缺失。监管“洋垃圾”缺的不是制度,而是问责。应明确海关和商检部门作为“洋垃圾”的第一责任者,凡在国内市场发现“洋垃圾”的,举报经确认后应依照相关法律问责走私所在辖区海关和商检部门。通过刨根问底,以堵塞“洋垃圾”进入国门的源头。

  对市场上“洋垃圾”,借鉴治理水域污染的“河长制”,明确当地工商部门负责人就是出现过“洋垃圾”加工销售点的“街长”,对“洋垃圾”负有日常监管之责,一旦出现,拿“街长”乌纱是问。同时,对服装加工、销售企业的准入门槛、运输外销以及网上销售等都作出严格具体的限制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乐坏转移者,肥了中间商,损了消费者的“洋垃圾”拒之于国门之外!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