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记者日前从交通运输获悉,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交通部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决策和部署,加大对西部水运建设的投入,认真落实《西部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和《全国内河航道和港口布局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着眼未来,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水运的占地少、能耗低、运输成本低和运量大的比较优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显著改善了西部地区水运落后的面貌。经过十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内河水运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
建设投资力度显著加大
十年来,西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25.6亿元,其中内河投资236.7亿元,沿海投资88.9亿元,年度总投资由1999年的7.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8.9亿元,年平均增速为30.2%。投资特点可概括为“两个提高”,一是西部水运投资在西部交通投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1.6%增至2008年的3.2%;二是西部内河水运投资在全国内河投资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12.2%增至2008年的26.9%。
内河航道等级显著提高
十年来,实施了长江干线重庆至宜宾340公里航道整治工程、南北盘江和红水河四级航道整治工程、西江干线贵港至梧州290公里二级航道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使西部地区航道通航里程及航道等级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西部地区航道总里程从1999年的2.39万公里增至2008年的3.31万公里,占全国航道通航里程的比重由20.5%增至26.9%。西部地区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从1999年的1639公里增至2008年的3463公里,实现了“两个提高”,一是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占西部地区航道里程的比重由1999年的6.9%提高至2008年的10.5%;二是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占全国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的比重由1999年的12.7%提高至2008年的21.6%。
港口吞吐能力显著提升
十年来,实施了以重庆寸滩港作业区工程、四川泸州集装箱码头工程、广西贵港港罗泊湾作业区二期工程、广西南宁陈东港码头货场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项目,使西部地区港口吞吐能力显著提升。货物吞吐量由1999年的6100万吨增至2008年的18800万吨,年平均增长13.3%;集装箱吞吐量由1999年的3万TEU增至2008年的79万TEU,年平均增长43.8%。西部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实现了“两个提高”,一是货物吞吐量占全国内河货物吞吐量的比例由1999年的14.4%提高至2008年的16.1%;二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由1999年的1.2%提高至2008年的6.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十年来主要建设了防城港20万吨级码头、北海铁山港1—4号10万吨级泊位等工程,港口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由1999年的136个增至2008年的20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由1999年的18个增至2008年的40个,年平均增长9.3%;货物吞吐量由1999年的1525万吨增至2008年的8090万吨,年平均增长20.4%;集装箱吞吐量由1999年的1万TEU增至2008年的34万TEU,增长了33倍。
船舶标准化程度显著改善
十年来,西部地区内河船舶数量增加了500艘,净载重量由1999年的193万吨位增至2008年的655万吨位,增加了462万吨位,占全国内河船舶净载重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9.3%增加至2008年的11.9%。船舶平均吨位由1999年的74吨增至2008年的247吨。
内河运输水平显著增强
十年来,随着水运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西部地区内河运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货运量由1999年的0.55亿吨增至2008年的2.0亿吨,年平均增长15.4%,货物周转量由1999年的180亿吨公里增至2008年的1199.8亿吨公里,年平均增长23.5%。内河运输水平实现了“两个提高“,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8.1%提高至2008年的14.9%;货物周转量占全国内河货物周转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11.7%提高至2008年的28.9%。
责编:任威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