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西部大开发十年 “内蒙古速度”引领西部大发展

CCTV.com  2009年12月07日 10: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专题:西部大开发10周年

    •按不变价计算,“十五”以来经济年均增长17.6%,2002年以来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达3221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居全国第八位。其中包头、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61.8亿元,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16位,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

    •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西部各省区市第1位,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央视网消息(记者 任威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各项政策部署,全区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民生状况改善、薄弱环节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13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地域辽阔,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有草原面积十三亿亩,占全国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面积二亿三千四百万亩,位居全国第一;矿产资源丰富,总储量占全国第三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稀土储量比全球其他国家探明总储量还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历史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徘徊在23-26位之间,人均收入更是倒数第几位。

    1999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中旬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的部署和启动。2000年到2008年,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7.8亿元,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和各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民族努力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 交通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地域辽阔、技术设施落后向来是制约西部经济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扩大投入规模,建成了一大批公路、铁路、电网及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现象得到缓解和改善。

    交通体系建设明显加快,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电力、公路、铁路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全区220KV和500KV输变电线路分别达到9857公里和2887公里;2000年到2008年全区新增公路总里程达14.83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879公里,新增铁路总里程2627公里,总里程达到8547公里,全区机场数量达到11个,路网通疆达海能力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祖国北方生态防线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防线”的目标,1998-2008年累计投入371亿元,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等九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7457.98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7.23亿亩,轮牧面积达8286.23万亩,涉及农牧业人口1000多万,涉及牲畜6000多万头只;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9亿亩,近6000万亩农田、8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重点监测的水系中55.2%的河流与62.5%的湖泊水质好转或趋于稳定,9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或者较好,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工业增加值十年涨八倍

    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开放引进力度,推进产业集中聚集,促使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200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3799亿元,2008年484亿的近8倍,其中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0.7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4.7亿吨,发电量由2000年的43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8年的2115亿千瓦时,钢铁产量由2000年的双4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双1200万吨。装备制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6亿元,重点发展了矿山机械和风机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8元,鲜奶产量超过900万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科技文体全面发展

    2001—2007年全区投入科技经费270.4万元,共有768项科研成果获奖。“十五”以来累计受理专利申请12779件,批准7533件,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7和2.8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区在校大学生3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9.8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1人,其中蒙古族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200人。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扎实推进,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逐步扩大。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8个,表演团体109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7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05%和92.72%。

    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966个,病床7.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全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体育事业明显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保水平明显提高

    从2000年到2008年,内蒙古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29元增加到14431元,增长1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38元增加到4656元,增长128%。

    2008年底,内蒙古全区389.47万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比建立保险制度之初的2001年增加98.9万人,273.7万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增加194.1万人,225.5万职工纳入收入保险,98.85万人得到国家和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救济。2005年,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农牧民低保制度;2007年启动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2008年启动了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当年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3.8万人,下岗失业实现再就业14.38万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人员5.11万人,累计登记确认的2661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援助,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226.1万人。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15万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

    今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西部大开发这10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内蒙古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加快西部省区市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统筹现代化建设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各族人民有决心、有信心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更强、各项事业更加进步、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充满生机活力的北疆明珠,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