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房产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2009:不能承受的房价之重

 

CCTV.com  2009年12月09日 09:0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吃一年都省不出一个平方米!

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一是拍上一摞票子,二是奉上一幢房子?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

  《蜗居》中,姐姐,名牌大学毕业,外企白领,却为房苦苦挣扎;妹妹,初出茅庐,为姐偿债,步步深陷,沦作“小三”;故事展现的情债、钱债、房债,确是大都市浮光掠影下众生百态的写照。然而,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市场在危机下却仍是集体狂欢,风光无限……回顾2009年,在房地产市场繁荣至极的表象下,《蜗居》所代表的消费群体的血泪却是如此醒目、刺眼。 

  据上海证券报 2009年就要过去了,这个充满了拯救与挣扎,偏执与冲动的后危机元年,太多故事值得我们记录和反思。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缩影,这一年里经历的所有起伏,其戏剧性与冲突性可谓达到了巅峰。

  2008年10月,当中央与地方联手救市以稳定房地产业之时,楼市成交几乎已经陷入“冰冻”,龙头房企举步维艰,产业链条哀鸿遍野。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四个月后,中国楼市强劲反弹。又过了四个月,投资热度向二、三线城市纵深蔓延,到年底,部分地区房价几乎化为脱缰野马。

  似乎如宿命般应景,一部以反映现代都市人居住困境的道德伦理剧《蜗居》在2009年即将结束时风靡全国。在所有市场主体共同将房价逼近疯狂的今天,房子,正在成为改变中国一代人生存方式甚至文明底线的文化符号。

  2009年,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房价之殇?又该如何解释今天的泡沫?对于2010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游走于堰塞湖上的2010年楼市,又会如何化解巨大的泡沫风险,实现市场的理性回归?

  为期三周的上海证券报房地产年终特刊将逐一拆解上述困惑。

  首期特刊,就从“蜗居”于大城市的“蚁族”们说起……  

  “蚁族”们的2009

  “不管你再怎么追,赚钱的速度永远也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蜗居》中的经典台词目前在市场上广为流传。“蚁族”是近期流行于网络的新词汇,它泛指长期“漂活”在大都市,没有固定居所的租房(或合租房)一族。他们多是从外地移居到一、二线城市的新都市人,憧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也愿意为梦想而打拼。2009年,因为房价,很多“蚁族”几乎走过了从希望到绝望的全过程。

  张彬(化名)是一位新上海人,打拼多年之后,他打算在2009年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上海房价在7、8月快速攀跃过了2007年的历史纪录,但他相信到2009年四季度,房价一定会理性回调。

  到10月,小张看上了位于上海嘉定新城的一个公寓盘,网上公布的预估售价是10000元/平方米左右。但到了11月,开发商仍没有开盘动作,小张托人打听了一下,得到的回复是12月初开盘,价格可能在12000元/平方米。等到真正开盘时,张彬告诉记者,销售价格已经达到14000/平方米,最好的房型摸高到16000元/平方米。“这是一个明年底交房的小区,目前周边除了在建的地铁,都是空地,商业配套一概谈不到。就这样,听说大部分房源都抢购一空。”小张无奈地说。

  “我们公司最近一个很优秀的同事辞职了。他说要回老家了。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如果没有家里父母的支援,要在上海买房子安家,真的实在太难了。”张彬告诉记者。

  另一个中产阶层的“蚁族”代表是杭州的宋宁(化名)。宋宁年近50岁,是杭州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中层领导。因为目前住房的居住面积过小,宋宁也打算在2009年换个大房子住。因为最初他看好的楼盘已经从2万元/平方米的预估售价上调到2.5万元,不得已宋宁转而选择了位于杭州九堡地区的绿城海棠公寓。没想到的是,海棠公寓不仅销售价格从1.5万元的预期上涨到接近1.7万元,更因为千人连夜排队逼宫开发商而引起全国瞩目。

  “就是这个月的2号,当时我就在现场,先是排了400多个人,后来一共排了一千多人。开发商本来打算三天后开盘,最后被迫提前放号。真不知道杭州市场是怎么了,像我们这样的收入水平都买不起房了,这个市场还能说正常吗?”宋先生向记者感叹。  

1/2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