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前景忧心忡忡的时候,业内有识之士却显得很镇静,为什么呢
中国经济时报消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是专家和媒体热衷的话题。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外资银行在资本、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尽快进行一场根本的变革,就会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最终被外资银行击败。对此,建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陈彩虹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说法被夸大了,外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存在许多误解。
银行业其实已全面开放
2001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银行服务业开放的时间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人民币业务按地域逐年放开,在5年后全面开放。这个时间表引起了很多人的焦虑,提出必须在这5年内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再造,比如实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
对于这种焦虑,陈彩虹认为是人们在对整个金融发展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产生的,现在媒体炒作得远比实际情况要厉害,银行业内反而不是特别着急,这种信心基于开放近一年来的结果。陈彩虹指出,人民银行公布银行业开放时间表时,实际上已经意味着银行业已经完全开放了,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还有5年保护期,因为我们开放的梯次基本吻合了国外银行要进来的梯次。
比如说,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年想进入上海,中国也正好开放了上海;它对福州的兴趣是在两年以后,而福州又正好在两年以后开放,这种“正中下怀”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去年实际上就已经全面开放了。反过来,如果真正要保护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开放的是西藏,5年以后再开放上海和北京,这样才能起到限制外资银行的作用。陈彩虹说,现在首批的深圳、上海、大连、天津人民币业务开放已近一年,如果去了解一下首批开放地区外资银行所占业务比重的情况,就会发现它们的业务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进程,并不是一下子能把大饼抢个精光。实际上各金融机构自然有自己的目标客户,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以低成本赢得了大批的客户,但国外金融机构的核心客户目标还不是中国本土的居民和公司,而是跨国公司。因为它们只是冲着赚钱的机会而不是整个市场来的,所以对大批普通客户不一定感兴趣。
但是,外资银行在争得了优质客户后,会不会继续夺走中资银行的业务?陈彩虹说,前提是要认清我们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框架下是不是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其实不是。有人提出要全面推倒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框架,按国外所谓现代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重建,但实际上,10年内我们是建不起中国的花旗银行的。最现实的出发点是,我们还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中和外资银行竞争,只不过这种框架要慢慢地变革。
这个制度框架能不能跟国外的银行去抗争呢?陈彩虹认为完全没问题。其实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网点有一种本能反应,会自发地进行变革。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体系来看,越往基层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因为它要直接面对客户、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很多变革都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这种方式远比人们提出的一下子进行整体改造要现实得多。所以,并不是说现有的银行制度框架就不能支持现有的银行跟国外银行竞争,现在中外银行其实天天都在竞争,天天都在抢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网点正是在这样竞争中,得到市场化的变革动力,促使旧有制度框架的革命。因此,对于一些学者和专家关于中国的银行改革“相对滞后”的观点,陈彩虹认为那是就银行整体的资本结构和治理方式来看的(没有股份制,也没有董事会类的治理形式等),要是从银行基层面对市场的变革业看,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变革已经有了足够大的进展,与国外银行业的业务合作、交往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要不它们如何支持中国经济如此高速的发展?如何为世界同行所高度关注?
国有商业银行对人才有吸引力
很多人关心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成了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人才培养基地。对此,陈彩虹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确实为中小股份制银行甚至于外资银行提供了一些人才,这是由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决定的,因为不论建立中小股份制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都只可能从国有商业银行中“挖人”,中国以前就只有“四大”国有银行,别的地方你找不到银行的职业人。正是因为如此,外界对这一问题存在许多误解。
现在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通过高薪和激励机制从国有商业银行“挖人”是人所共知的。陈彩虹认为,其实大家谈到的人才流失问题都是一些个案,比如某某某原来在某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多少年,因为收入少,最后到哪里去了,但是并没有人研究过宏观数据。比较一下国有商业银行10年前和现在员工的学历构成就会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魅力依然很大,不仅有相当比例的高学历人才留下,而且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们现在宏观的判断实在太少了,总以个案说话,加上媒体一渲染,就更加不得了,国有商业银行简直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了。
“坦率讲,我自己为什么现在还在这个地方,是因为它对我有吸引力,我虽然有很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我也是个经济人。”
陈彩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魅力所在:
国有商业银行吸引人才的魅力来自于文化积淀和经济激励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现在很多中小银行也包括一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显得有些“没文化”,感觉上所有的员工就是一个打工崽,只剩下简单的交易关系和利益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地推行激励机制的改革。以建行为例,现在员工的收入已与效益紧密挂钩,有的地方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之间的比例已达四六开甚至有三七开的了,经济效益好的省分行一级领导班子管理人员最高的年收入十几万甚至于更高,个人收入水平根据效益大大地拉开了差距。当然,在经济激励方面的改革还存在某种外部环境的约束,主要是要跟财政等部门进行协调,因为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工资总额的限定,银行不是增加了多少效益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的发放。这样,国有商业银行就必须通过增加效益去说服外部相关部门——如果工资总量不增长的话,银行员工赚钱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银行利润就会少,历史包袱就解决得少,国家税收当然也会少。就这样,财政部门根据国有银行的效益情况,重新考虑考虑,又多增加一点总额。激励方面的改革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不断推动的,这方面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是在逐步增长的。
陈彩虹认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前景不必悲观,但也不能期望太快,欲速则不达。改革存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富余人员如何解决?目前建行共有42万人,工行和农行都比这更多,中行稍少一些,这些数字在国际上的现代商业银行中是没有的,花旗银行集团那么大也只有13万人。按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那就需淘汰数十万人,如果这一成本要由社会来负担,这种改革就不具备现实性了。所以只有在银行内部通过提前退休、分流、拉大收入差距等办法逐步解决。这样来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尽管效率相对比较低,但这是现实的做法,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荡。中国的银行改革如果从1984年人民银行分离出工商企业短期贷款业务时算起还不到20年,从1994年成立政策性银行算起则是不到10年,“所以不能指望这么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一下子转变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那是痴人做梦,如果搞出来了,也肯定是一个怪胎”。(黎 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