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楼市仍需国家调控 压低房价有助于防通缩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6日 10:5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消息:一些迹象表明,学术界和决策部门似乎在预防通缩方面达成了共识。面对着可能陆续出台的各种政策,令人担心的是,决策者可能受到各种游说集团的干扰而剑走偏锋。

  在诸多利益集团中,房地产业的游说力量似乎足够的大,而每到政策选择的关键时期,这个集团的声音就格外的刺耳,这几乎成了规律。在政府如何应对通缩方面,自然就有人会拿房地产说事,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

  华山自古一条路,但房地产显然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惟一路径。这要看通缩产生的原因。从目前的普遍观点看,认为中国经济存在中长期通缩趋势的论据主要有二,其一是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下降,其二是多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

  消费物价指数CPI从2004年中期以来连续走低,其中2005年前11个月的累计增幅仅为1.8%。尽管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但CPI目前的走势足以引起学界和政府的警觉。

  不过,CPI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因为CPI的构成并没有完全反映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与CPI走势相反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感觉却是到处涨价,这是因为能源、教育、医疗、住房等产品在CPI中的权重远远没有达到它们应有的地位。而在国家统计局对CPI进行调整后,那么真实的物价水平会逐渐反映出来。而一旦能源和公共物品涨价的政策全部释放后,物价走跌的趋势肯定得到缓解。

  至于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提到的11个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倒是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这个注意不仅表现在对通货紧缩的预防方面,同时还应看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意义。多个产业的产能过剩固然会带来通货紧缩,但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去年经济普查所反映出的第三产业比例增长,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的结果,正是充分说明了经济自身的调节机能发挥了作用。积极的看,钢铁、电解铝等出现的产能过剩,也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结果。当下游产业增长步伐走缓后,上游产业自然也会放慢。

  因而,无论从物价指数,还是从产业结构看,对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还应放在预防上,而所采取的政策更应该是积极的。

  所谓积极的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收入,进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收入方面,公务员的收入上涨已是必然,但这远远不够。更有意义的收入增长应该体现在工人和农民方面。国家应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这不仅能让大多数人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也可以抑制人民币升值,更可以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另一方面是政府应该继续执行对房价的宏观调控。居高不下的房价不仅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更是对宏观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由于住房消费是一个家庭的终生消费,其支出分摊在生命周期的各个年头,因而,高房价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家庭而言,由于高房价导致其每月按揭支出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减少,从而抑制了普通家庭的消费。同时,对高房价的预期,也导致购买力低的家庭会聚集三代人的财富来抢购住房,从而使三代人的消费水平受到抑制。这两种情况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挤出居民消费。

  对于产业而言,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其畸形的发展速度和利润预期,促使相关产业过度增长。其结果不仅是相关产业产能过剩,更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抑制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的增长,比如,高房价会抑制汽车消费,进而导致其产能过剩。

  所以,如果以宏观的眼光看,房地产业的过度增长和高房价,在带来经济短期繁荣的同时,也会带来挤出消费、诱发通货紧缩的负面效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政策选择的关键时期,切不可因要预防通缩,而放松对房价的调控。这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刘杉)

责编:于冰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