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头条 |
|
|
|
|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近日终于在隐约不断的“捧”“骂”交织声中“热”播完毕,然而,它以及其他一些电视剧所引发的历史剧“正说”、“戏说”之争却远未因此停止。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引人关注:历史剧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真实?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剧?
网友讨论区 |
|
|
|
|
|
|
|
|
|
|
|
|
是是非非历史剧 |
|
|
|
2002年01月09日 |
|
| |
|
|
|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近日终于在隐约不断的“捧”“骂”交织声中“热”播完毕,然而,它以及其他一些电视剧所引发的历史剧“正说”、“戏说”之争却远未因此停止。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引人关注:历史剧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真实?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剧? |
|
|
|
|
|
其实,自《康熙王朝》播出以来,有关它的话题就几乎天天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话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康熙王朝》是正史还是戏说?如果戏说历史,它是否存在着危害性?二是该剧编导演的功夫是上乘、中等还是等而下之?三是对该剧常识性历史错误的质疑。 |
|
|
|
|
|
|
|
|
|
|
|
|
|
|
|
|
|
从《雍正王朝》到《戏说乾隆》,从《还珠格格》到《宰相刘罗锅》,从《康熙微服私访记》到《铁齿铜牙纪晓岚》……每一部古装大戏一出,几乎都会引起人们的争辩,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看史还是看戏?是要收视还是要真实?现将各方观点列举一二: |
|
|
|
|
|
|
|
|
|
1、远离历史真实,违背创作规律的“历史剧”,与其说是“戏说”,不如说是“歪说”。相对于遁世的“戏说”,欺世的“歪说”则贻害无穷。面对历史人物被混乱甚至截然不同的注解,人们深表迷茫:莫非黑色随着时光的流失真可以变白?!难道十恶不赦焚书坑儒的千古罪名轻易地就被一件“统一了中国”的外衣遮掩?! |
|
|
|
|
|
2、“戏说”历史剧无疑会造成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历史的误读,导致用历史剧代替历史的不良影响。 |
|
|
|
|
|
3、为了“让故事好看”,适当地拔高帝王“政绩”和“挖掘”君主的“人性”也是未尝不可。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主创人员要把腰包撑鼓,才不惜对历史和真实极不严肃地肆意篡改。 |
|
|
|
|
|
4、可笑又可悲的是,那些心安理得地在历史剧田园里打滚的编导们,至今依然动辄沾沾自喜、大言不惭地说“要给文学名著和历史人物注入新的时代气息”。甚至连演员也随声附和争相表示:“我要塑造一个全新的慈禧!”或者“我将重新树立秦始皇的形象”。 |
|
|
|
|
|
|
|
|
|
1、历史剧应该尊重历史,但也许并不意味着与历史一一对号入座。大的历史背景不能变,在主要、重大的事件上征求历史学家的意见,主要人物要尊重历史对其评价。但不能苛求历史剧非要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要真那样看起来可能就没这么轻松有趣了。 |
|
|
|
|
|
2、很早就有专家论称:历史剧允许“虚构”,但不能与史实不符,否则就不是历史剧,而是“戏说”。这话说的没错,但符与不符,实在有些难以把握。如果打着“戏说”的幌子胡编乱造,把和申说成才子,把纪晓岚写成贪官,固然是愚弄观众,戏弄历史。但如若寄望历史剧来“还历史本来面目”,未免也有些强人所难。连纪录片都没法办到的事,想让演员演出历史来,这也有些荒谬。 |
|
|
|
|
|
3、其实无论历史剧,现代剧,还是偶像剧,说来说去都不过是一场戏,不过在观众喜恶中自生自灭。只要不是编得离谱儿,何必非要玩出点“训诂”来?想认识纪晓岚?晚上跟家看电视就行,用不着去“晋阳饭庄”。 |
|
|
|
|
|
|
|
|
|
1、历史剧善于虚构和夸张,可关上电视没一个对着天棚发呆寻思着剧情的真实性。想考证这类事实的真相的人无疑是个傻冒。郭沫若的《屈原》也少不了一段朦胧的爱情故事,为此还特意虚设了一个美女婵娟的形象,但郭老没有为了让戏好看就把屈原的死改成为情而逝。所以,虚构和夸张也要尊重历史的真相和观众对人物的感情。 |
|
|
|
|
|
2、无论什么剧,只要是观众需要的,就有存在的理由,艺术是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不过要做到的是尊重历史,基本符合史实。 |
|
|
|
|
|
3、历史正剧也好,“戏说”也罢,如果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有基本的正确的对待历史的态度,起码不犯一些常识性的“贻笑小儿”的错误,历史似乎不必苛求艺术。 |
|
|
|
|
|
4、对历史剧而言,寓教于乐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一个原则。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