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的表现也可谓独树一帜,在国外银行出现大量亏损的情况,我国很多银行还在盈利,截至2008年11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61.1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23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
“什么双下降?就是说不良贷款的数量在下降,同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他也在下降,所以说如果从财务指标来看,这几年我们这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确是在持续向好。”
2008年末,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全国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卫战,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具体实施的2009年,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各级地方政府、各优质的央企、地方政府控股企业将会非常需要银行这一特殊的合作伙伴。
郭田勇:“银行未来我们讲他信贷投放速度有可能会比较快,我们相信经过这一轮改革这些商业银行,他还是能够在增长信心的投入与支持经济增长和加强风险控制,防止不良贷款出现大幅反弹,能够在这两件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赵锡军:“从长期来看,应该说随着我们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的成功,银行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
半小时观察:换个思维看“减持”
实际上,对于外资减持中资银行,投资者没有必要过于惊慌和紧张。在资本市场上,股份增持或减持司空见惯。从我们的调查看,外资减持抛售完全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市场上,有买就有卖,有卖也有买,到底如何选择,完全基于境外投资者对形势、价值和自身处境的判断。这也让我们想起了去年巴菲特减持中石油的时候,很多人还替他扼腕叹息,在牛市大潮中股神少赚了不少。但中石油随后的暴跌再次证明了巴菲特的过人之处。
外资也是投资者,他们有权利决定他们的行为,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走得突然,更多来自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院起火之后,它们需要大量现金自救,所以即使现在股价虽然还处于低位,能套现的资产额大幅缩水,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做出这种举动,何况与当初的投入相比,现在抛售利润依然可观。
比起这些战略投资者的离场,我们更需要关心它们所带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能不能继续推动中资银行的改革进程。如果中国的银行业能继续提升自身的资产质量和服务水准,能抓住金融危机这个实力相对提升的机会,外资回归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责编:陈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