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频道 > 中华民族——寻找铁骑兵 > 正文

铁骑兵纪实

  (八)边境上一座坟茔

  在二连浩特漫长的边境线上,我们摄制的车在沙化的草原路上艰难行驶。当烟尘落定,视线中出现的是高大铁丝网,这里是中蒙国境的界线。德力曼手指的远处一片开阔草坡上,一座孤零零的坟茔……

  德力曼的养父乌力吉,一位曾经骑在马背上挥刀劈杀的勇士,在他生命的最后,依然把自己安排在了这个边境线上。

  乌力吉的一生始终和边防联系着。他出生在二连浩特边境草原的牧民家,十七岁参军到了骑兵第四师,解放后,他回到故乡的边防部队工作。后来在边防地区的武装部当部长。转业后,他干脆在边境的哨楼下盖了一栋房子住下,直到去世。

  乌力吉的一生有两件大事让他死无遗憾。一是少年时代,从一个寺庙里的小喇嘛成为骑兵第四师的战士,从此从戎一生;二是中年时代,五十年代上海大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时,他和老伴领养了一个汉族女孩儿,中年得女后继有人,因此老人没有了遗憾。

  无独有偶,当年把乌力吉从寺庙里带到骑兵四师的人,就是这次跟我们同行的布仁的父亲图格舍。更巧的是,六十年代布仁也当兵到了二连浩特边防部队,恰巧与乌力吉在一个边防团,他们又成了战友。他们虽然在部队相处了几年,还经常在一起聊天喝酒,布仁却始终不清楚乌力吉与父亲的关系。后来乌力吉到武装部当部长了,布仁也转业到了呼和浩特市,后来知道了这个关系,可他们再没有见过面。

  老人对养女爱若珍宝,他舍不下女儿。老人临终时曾留下话,死后就把他埋在边境线上。当了一辈子边防军,守了一辈子边防,死后向北可守国门,向南可见家人。如今,乌力吉老人已经去世,布仁希望代表他的父亲,也代表他自己找到乌力吉的家人,再去坟上看望一下老人。

  在去乌力吉老人家的路上,布仁边指挥着找路前进,边给我们介绍着乌力吉老人和他的女儿。车在二连浩特边境的线上行驶着。由于今年雨水少,草地沙化得很厉害。纵横交错的车辙遍布草地,不知道哪一条路能通往边境线上我们要找的人家。好几次,由于不熟悉路而陷进沙子中,我们乘坐的全顺车又没有前驱动,一进入沙路便像沙龟一样爬着不能动弹,我们只好一次次下来推车。好在这里的牧民都认识乌力吉老人,最后,还是一位好心的牧民骑着摩托车带我们找到了乌力吉老人的家。

  我们见到了乌力吉老人的养女德力曼。因为事先已经知道了她的身世。所以,见到她后,我就特别注意她。但是,在我第一眼见到她,就从心底里深切感受了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十多年前,当几千名上海孤儿被送到草原,那些额吉、老阿爸把孤儿们领回毡包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与草原无法隔断的关系。已经四十多岁的德力曼熟练地为我们沏上了浓浓的奶茶,用流利地蒙语和布仁谈着父亲。无论如何,我也无法把眼前的她和上海联系起来。当我采访时,她执意不讲汉语,甚至提起她的身世也反应淡漠,好像说的是别人的事情。如今,德力曼不仅拥有一个好听的蒙古族名字,而且,她已经有了一个草原的家,她要陪伴父亲在这个边境的草原上继续生活下去。

  在坟地上,布仁用自己的方式向父亲的战士、他的战友献上哈达,祭洒烈酒。坟地不远处,老人的孙子正牧放着他家的羊群。铁丝网相隔的两片国土辽阔无垠,静谧无声。边防老兵的身影凝固在这座坟茔中化作一尊永恒的丰碑。

本篇文章共有 10 页,当前为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