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鸿:我们看到四大问题,第一,返乡后农民工在家乡该干点什么。第二,2009年农民工可以重返城市吗?第三,2009年应届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相比,哪个就业压力大?第四,2009年就业机会在哪里?三位可以选择一个来回答。三位专家当中有两位选择第二个,先听听答案。
李扬:要看情况。
陈伟鸿:龙永图先生的答案?
龙永图:他们应该做好重返城市的准备。第一个问题,农民工在家乡该做些什么,他们可以在家乡做一些培训,根据在沿海打工的经验,能够补一点他们需要的技术,提高他们的文化或者基本素质,要充电。另外农民工很辛苦,他们在外面打工,他们和家人团聚机会很少,2009年就业压力很大,他们可以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多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对农民工来讲,这点非常重要。当然最后还是要重返城市,那是他们要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把自己的子女、父母带到城市去。
陈伟鸿:您可以说得更加明确一些,他们是可以重返城市的,因为您之前的回答已经告诉我们,沿海城市做好接收农民工的准备。李扬先生说看情况,怎么来看这个情况?
李扬:有几个要点,一个是形势在2009年能否缓解,这个没有把握,顶多是复苏。对于就业广大的需要,我觉得比较难提高到过去几年的水平上,一定会有一些人返不了城市。第二,我和龙先生意见不太一样,返城并不意味着返回沿海城市,因为沿海城市已经是过度城市化了,已经创造不出有价值、有规模的就业机会。
陈伟鸿:您觉得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李扬:他们的机会就是随着中国增长梯度转移,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三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中国经济中最值得珍惜的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发展是梯度的,我们看到很多迹象都已经显示出这个趋势,比如像北京投资是负的0.6增长,没有投资哪儿有就业。但我们看到河南、河北投资增长40%,会创造大量的机会,而且沿海要城市化,内地也要城市化。准确的提法应该是重返城市,不让他们回到农村,而不一定是重返沿海城市,对中国长期发展是这样的。
陈伟鸿:两位观点有一些相同,也有一些差异。
龙永图:关键一个判断,梯度转移速度有多快,中部地区就业压力非常大,中部地区也要吸纳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来讲还是差得很远,中国外向型经济主要在沿海,中国出口60%到70%都在沿海,这说明中国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能够产生就业机会最多的还是在沿海地区。
陈伟鸿:如果此刻有农民工朋友正在看我们的节目,您可以从李扬先生的观点和龙永图先生的观点做一个选择,您更希望去沿海发达城市,还是中部正在发展的城市。
李扬:不是更希望,只是客观上只能这样选择。
陈伟鸿:我们来看看海闻校长的答案,刚才您选择了2009年应届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哪个就业压力更大一点,可能跟您从事教育有关,您给我们答案。
海闻:这个不能简单讲哪一个压力更大,如果从经济压力来讲,因为就业需要创造收入,所以从经济压力角度来看,我觉得农民工压力更大一些,因为他们一直有收入,突然没有收入了,压力比较大。另外一个大学生本来可以找到工作,现在找不到工作了,很多他们可以得到的工作大量削减,从预期相比来讲,2009年应届毕业生压力更大。
陈伟鸿:如果有一个北大的应届毕业生来找您,说校长我找不到工作,您会怎么安慰他?
海闻:首先是继续找。
陈伟鸿:继续找,其次呢?
海闻:要有一种精神,不是说找不到就算了,这是一个努力。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些其他方面的调整,比方说可以去学习,你觉得你找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面找不到,可以去学习。国外的经验也是有的,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上学的人就多了,上学的机会成本比较低,他可以调整。教育部最近提出来,今年要扩招硕士生,就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缓解就业的压力,有一部分同学可以暂时不找,你可以去上学。一个是继续找,一个是调整,调整你找还是不找工作,再一个调整你找什么样的工作。有一个学生比较理性,他觉得他要找的工作今年找不到,他先找一个临时的,今后可以随时离开的。
陈伟鸿:一个过渡性岗位。
海闻:对。
陈伟鸿: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考验海闻校长一个人,其实就业问题是摆在每个人眼前的一个问题,马上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相关的数据。
陈伟鸿:在刚才的片子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数字的统计,就是有失业人员的家庭,这个比例占到49.6%,看起来这不算一个低的数字了,不知道几位嘉宾怎么解读这个数字?海闻先生怎么看?
海闻:应该讲这个比较严重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4.6%。
陈伟鸿:对于失业家庭人口来说,我们在调查结果也看到了,他们最关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从这里透露出什么心声?
海闻:关于劳动法争论也比较多,这包括劳动标准,对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在经济学里边它始终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你是通过一些法律来保证就业的人得到更好的待遇,还是放低标准,使得更多人得到就业的选择。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包括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始终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到底让更多的人得到工作,还是使得到工作的人得到更好的保障,这是一个取舍问题。
陈伟鸿:在大家认为有效促进就业的措施里,包括促进经济走出低谷,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这说明什么?龙先生,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根本是什么?
龙永图:要保持企业的活力,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下,我们去救房市,救股市,还不如救企业。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帮助企业尽快地渡过难关。特别是中小企业比较脆弱,我们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全国差不多85%以上的就业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中小企业,保住企业的载体,成为我们保就业非常核心的问题。
陈伟鸿:李扬先生您觉得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是什么?
李扬:刚刚的调查结果基本覆盖了主要的答案。一个答案是宏观的答案,就是刺激经济,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就业,有了经济增长,现有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利用不够的话,还可以投资,这都是增加就业的根本措施。从微观或者今后来看,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特别关注民营企业,因为这两个概念相当大范围是重叠的,它们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在总的刺激经济的方案下,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发展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上,是一个既促进增长,又增加就业的好措施。
陈伟鸿:我们也希望刚才三位的分析或者建议在2009年能够更多落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希望在我们的生活里能够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