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北京青年报》 “希望老人”江诗信之死

CCTV.com  2007年12月07日 15: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内容速览]  江诗信,1992年始捐资助学。14年来,他倾其家财7万多元救助了2164名失学儿童。然而就在这位善良老人家里,6000多元的资助款被盗。这给老人以沉重的打击,“我就是希望组织给我个说法,现在没人证明我的清白”,他绝望离世。在江诗信老人的“七七”第49天祭日,许多人尤其是受助生以不同方式祭奠他们生命中的贵人。

    脸谱

  ■他是一个典型的螺丝钉式的人

  11月7日,江诗信遭遇窃贼当日,他正给主管部门撰写解散协会,辞去会长的报告。协会成立于2004年11月24日,江诗信被大家选为会长。协会成立始因,主管部门及志愿者们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一个人搞变为大家搞”的心愿欲将捐资助学做大做强,以招募更多资金捐助更多孩子。

  协会诞生前,善款来自江诗信积蓄、退休金、社会捐助及他化缘所得。据知情者描述“他自己的钱都是从牙缝里省下的。”江诗信生前友好小林说他每天吃两顿饭,穿别人送的旧衣服。她曾目睹他一天吃一锅粥,一枚咸蛋分两顿吃。张娟亲历一件事。一次,江丽邀请父母看电影,待江诗信得知20元一张门票时,他拒绝了,说:“再添点钱就够一个孩子读完小学了。”

  协会成立初期,12年来独行侠般的江诗信沿袭习惯,仍以个人名义劝募,他没意识身份之变,后经协会提醒,身份的认同感迫使他逐渐入怀。

  协会成立后,江诗信直面管理一个团队繁杂事务的挑战,而管理经验在江诗信一生工作履历中呈现空白。他当过兵、做过汉阳造纸厂子弟小学校长(一段短暂时光),当过20年“右派”,摘帽后,在严西湖渔场做过广播员、仓库保管员。战士、“右派”、广播员、保管员皆属被管理且工作性质单一,加之他性格内向封闭,所以,他与当今社会有经历上的断层与脱节,所以,老王曾劝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他参加老年大学,一是发挥他的摄影专长,二是打开他视野、心胸的社会认知度,但他拒绝了。两年来,当他面对正常的工作纷争,意见相左及现代化操作时,他有陌生感、疏离感,他因陌生而不知所措。进入2005年,他便寻找接班人。

  采访中,多数人给出记者如下说法:江诗信是一个典型的螺丝钉式的人,按在哪里,他能扎扎实实地将螺丝钉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他是一个好战士,不是一个好将军。

  另外,他要求团队成员在物质上像他一样简单、俭朴、克己为人,工作上像他一样透明、无私、全力以赴。比如他持有一堆出差票据拒绝报销,他内心亦希望别人跟他一样。当别人按规章报销,他内心是冲突的。他希望一分一厘都用在学生身上。

  协会成立一周年时,江诗信提出2005年目标“捐助2000个贫困生”。这个目标是他助学13年总和。协会认为不切实际,但他坚持。每天,当他面对雪片般飞至的求助信时,他内心的焦灼逼他制定了这个高标准,而如此标准必使他承受筹钱高压。近两年,协会救助对象主为“两高生”(高中生、大学生)。他走前,协会有七八万元,而求助信让他困惑于僧多粥少、力不从心。

  14年来,江诗信在善款使用上,始终秉持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的态度。每一笔钱出处及落点,他必亲力亲为。协会成立后,他仍延续惯性,以原始操作方式送钱下乡,因他在资助初始遭遇过不满及欺骗。他曾将善款给了某基金会,但其效率及操作方式令他不满。他曾将善款交付校长,但有校长截留部分挪做他用;他也曾将善款托付老师,老师却自作主张将该钱奖励了优秀生,而贫困生继续贫困。于是,他决定自己面对每一个孩子,于是,一年中的大半年时间,他行走在穷乡僻壤,挨村寻找失学儿童。他叮嘱每个孩子,要给捐助者写信,寄成绩单,逢年过节问候,否则,学费就会中断。14年来,他经手的每一笔钱,经得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检查,他不允许出任何纰漏。凡事亲力亲为是否使他身心俱疲、“累”不堪言?

  江诗信常年口腔溃疡,白蛋白严重匮乏。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溃疡愈发严重,甚至喝水都疼,这是否使他不能承受肉体之痛?

  2005年春节期间,发着高烧的江诗信执意前往天津去答谢一位资助人,李玉珍挽留:“等过了初五再走”。江诗信不肯,蹒跚着脚步提包而去。1992年,自江诗信走上捐资助学之路后,江家便处于失衡状态。在儿女江丽、江斌人生的每个关节点上,江诗信都在山里。江丽中考成绩优秀(584分),而她因缺乏自信而填报中专。多少次,他对儿女说:“比起山里的孩子,你们生活在天堂里。”自然,在他眼中,天堂般的生活无需操心。然而,这样的想法与家人期许是有冲突的,冲突是否让他承受不起?

  江诗信能在捐资助学路上越走越远,据知情者分析,可能与他20年“右派”经历有关,他在寻找一个纯净、简单、快乐的世界。孩子的纯净、操作的简单、助人的快乐满足着他内心所需。尽管他几次病倒山里,尽管他写过遗书,但内心满足与充实让几次接他回家的江丽目睹他“一只手打吊针,一只手看学生求助信。”他走上这条道后,江丽高兴:“他的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好多了、精神也好起来,他过得挺洒脱的。”小林分析:“他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最佳路径。”有人以“苦并快乐着”形容他的自救及救人之路。

  2005年是江诗信最繁忙的一年。在全国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江诗信被选为湖北6位先进代表之一。一次,他住在湖北饭店,夜半打电话给小林,说他睡不着,心疼400元一晚的房价。他说400元能让一个孩子读完高中。他打算搬出去。今天,小林分析,他能为400元失眠,那么6000元被盗对他打击可想而知。其打击与他阅历的背景———红色文化、正统文化形成反差。他晚年阅历中,接触孩子多于社会,阳面多于阴面。对社会阴暗面,他知之有限,应对不足。失窃后,他因社会认知的局限性而想不通:“我做了14年好事,不明白为什么骗我?”

  在亲友们的眼中,成名后的江诗信失去了往日独行侠般的惬意,整日处于应激状态。他背负来自政府、求助生、社会期望值的十字架费力攀高,按照社会塑造的模型修理自己。江丽感觉为名所累的父亲“活得越来越不真实”。据熟悉他的人描述他日常表情“郁郁寡欢,但一见学生就眉开眼笑。”

  江丽这样理解父亲解散协会的报告:“可能协会束缚了他,成了他的一个包袱,他向往回到原点,回到他苦并快乐着的路上。”然而协会意见“宜进不宜退”。

  2006年重阳节这天,被资助者,现在北京工作的熊玲丽问候江诗信,江诗信告知:“我压力蛮大的,协会的事不想干了。”江诗信特别提到,“今天只有你给我打电话”。今天,熊玲丽分析:“他可能有需要慰藉的心理需求,尤其在重阳节这天。”

  2006年11月17日,江诗信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当晚,他冒雨前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演讲。他这样道开场白:“我是个凡夫俗子,我所做的不过是受良心所驱,微不足道。做报告实在不敢当。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些社会上的事情。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当晚,该校记者镜头里的他,双颊深凹、神情疲惫。

  “为孩子而生,为名节而死。拥有荣誉性人格的江诗信视荣誉比生命重要”,网上这样悼念。

2/3 < 1 2 3 >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