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钱还该不该投
本土的竞争对手并不给雅虎赶超的机会。要想跨越,只有并购一途。而中国加入WTO后,在外资介入互联网经营领域的政策有所放开,这也给了雅虎选择收购合作之路开启了大门。
2003年,雅虎在新总裁兼CEO特里·赛梅尔的带领下摆脱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阴影,开始把搜索作为主要业务方向,和Google进行全球性的较量。在中国台湾,雅虎并购门户网站奇摩公司的成功案例,让杨致远在大陆也决心找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通过收购一改雅虎在中国4年来萎靡不振的尴尬状态。
当时进入杨致远视野的主要有百度和3721。相比之下,后者更合胃口。据当事人回忆,百度虽然技术不错,但其创始人李彦宏更希望能单独上市,他向雅虎出价1.5亿美元。而3721的周鸿祎要价是1.2亿美元。
在杨致远眼里,3721已经有很强的盈利能力,这是相当重要的。2003年,3721收入达到2亿多元人民币,利润约6000万元。同时,3721的客户群对于雅虎未来的发展极为有利。3721当时拥有45万中小型企业客户,这和雅虎在全球用户目标的定位一致,未来最有潜力的业务——搜索、电子商务、宽带服务、企业邮箱、企业即时通讯、竞争情报等无一不是中小企业将占据主角地位。更为关键的是,3721在资本市场遭到一次次冷遇后,周鸿祎的上市欲望比李彦宏淡了许多,他也就比李彦宏有更强烈的被收购意愿。
于是历史让杨致远和周鸿祎欢欢喜喜地走到了一起。而在后来网络分析师的眼里,杨致远对中国市场还是抱着观望态度、对本土经理人是不信任的。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下,这些都已经注定了双方合作的必然失败,只是谁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分手来得这么快。
摇摆不定的杨致远
据周鸿祎介绍,3721当时并不值1.2亿美元,是阿里巴巴的马云在表露有意将其收购后,无形中抬高了3721身价。2003年11月,雅虎中国宣布以1.2亿美元为代价正式收购3721公司。
这是雅虎中国收购3721中的一段小插曲,但周鸿祎要想全部拿到这笔钱也并不容易,他必须要满足杨致远提出的几个条件。
根据双方达成的收购协议,收购计划在2年内完成,雅虎先行支付总收购金额的50%,余下的部分依据周鸿祎带领雅虎中国取得的利润情况给付。按规定,第1年雅虎中国要创造1000万美元的纯利润,如果完成,雅虎方面将再付25%,第2年雅虎中国需要完成2500万美元的纯利润,这样3721股东才可以拿到余下部分。
2004年3月22日,意气风发的3721公司总裁周鸿祎正式成为雅虎中国总裁,但此时的雅虎中国只有雅虎品牌这一张皮了,其他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但首先摆在眼前的问题是,钱!
雅虎在中国发展一直没有战略方向,是要长远发展还是立刻盈利,雅虎总部一时也没有给出答案。杨致远对此总结认为,要把落后的5年时间赶上,靠自身积累速度太慢了,永远跟不上对手的步伐。而要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总部进行大量投入。雅虎高层陷入了投与不投的矛盾之间。
在雅虎的周鸿祎时代,这种矛盾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周鸿祎看来,雅虎在国外很强的搜索业务在国内根本不入流,将1.2亿美元中的另一半投资和1年的业绩挂钩,自己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在雅虎总部看来,如果一次性太多投入,那么无法通过盈利要求约束和激励周鸿祎。按照原雅虎中国副总裁齐向东的理解,雅虎甚至有可能故意设置障碍阻止周鸿祎完成利润指标的完成,从而降低收购3721的成本。
“别把村长不当干部”
履新后的周鸿祎豪情万丈,他说:“雅虎中国要做世界最好的搜索!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Google。”
然而,不仅总部投入不够,而且雅虎中国内部的发展也远远赶不上外部网络业界发展的速度。迫不得已,把自己原来200人的团队带过来后,周鸿祎上任伊始就对雅虎中国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他抛出了三大计划——推动中文上网的国际化、实现雅虎搜索技术(YST)的本地化、推动雅虎电邮在中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地位。
此后,雅虎中国开始在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邮箱领域重拳出击。6月8日,雅虎中国推出新版即时通讯软件“雅虎通6.0中文版”。6月21日,雅虎中国独立的专门搜索网站“一搜网”上线。7月26日,雅虎中国率先把免费邮箱扩容至1G。
周鸿祎开始强调专注,他砍去了一些雅虎在内容上不擅长的频道,面向城市白领主推房产、汽车、娱乐、体育等内容。周鸿祎并不理会雅虎总部坚持做门户的想法,只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邮件和搜索上,这种激烈的态度让他赢得了“雅虎野蛮人”的外号。正是周鸿祎和雅虎总部对发展方向看法的不一致,为双方形成猜忌埋下隐患。
在两家公司高层之间嫌隙初现的时候,底层员工之间也并不坦然。当时有说法是,与其说是雅虎中国收购3721,不如说是近200人的3721接收了50人左右的雅虎中国。并且,是雅虎中国员工从华润大厦搬到3721所在的和乔大厦。
因为业绩压力太大,周鸿祎顾不上谁收购谁的谣言之争,他知道并购失败的原因往往发端于企业文化融合的失败,因此周鸿祎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他开始实施“奋进、向前奔跑、快速行动”的创业文化来清洗雅虎中国固有的跨国公司式官僚气息。“不认同理念不如趁早离开!”强悍的周鸿祎认为公司应该更依靠文化来凝聚人,而不是通过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人。
为了迅速将原3721团队与原雅虎中国团队合兵一处,周鸿祎耗巨资将双方员工全部拉到海南三亚做了一周的团队活动。为了能和员工推心置腹,活动之中的周鸿祎采用了最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和原雅虎的员工一起喝酒。“这可不是绅士一般的浅啜,而是‘不醉不归’地喝。”他回忆说。结果,周自己喝醉后掉进游泳池磕掉了两颗门牙。
周鸿祎采取的上述措施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4年雅虎中国扭亏为盈,营业收入为4000万美元,利润为1000万美元。周鸿祎的努力令行业人士重新审视雅虎这个网络巨头在中国的影响。用周的话说就是“别把村长不当干部!”
一切都似乎表明,雅虎中国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是在这些暂时的成绩背后,周鸿祎与雅虎总部矛盾逐渐激化。
注定失败的结合
在周式雅虎的第1年,雅虎总部对周鸿祎是大力支持,对于周的“野蛮做法”,杨致远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比如,周鸿祎对于不支持自己的雅虎中国财务、人事、法律的高层主管十分不满,直接要求雅虎总部撤换,杨致远同意了。在没有耐心等到总部回复后,周鸿祎决定不在雅虎中国的页面上强化搜索,而是推出专门的门户搜索“一搜”。由于没有得到总部的同意,周鸿祎从3721,而非雅虎中国拨款进行“一搜”的前期建设。雅虎也默许了,但周鸿祎认为雅虎总部管得还是太死。
“我们进入雅虎之后就成了他的雇员,进入了官僚体系,往上有十几层,我这就是基层,根本没办法跟他平等对话,更不用谈什么战略。我的任务就是每个季度完成他给的指标,一搜、1G邮箱全是我们自发做的,出于创业者的热情,先斩后奏。人员上从200多人发展到600多人,用的全是3721的资源。”周鸿祎对《IT时代周刊》抱怨说。
雅虎之所以支持周的“野蛮做法”,主要是雅虎中国在2004年的业绩达到了要求。不过这些成绩在得到总部认可的同时,杨致远又对雅虎中国在2005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搜索要超过百度成为市场第一,而邮箱的用户也要得到大规模增长。
雅虎总部在作出上述安排的同时却不向中方提供任何资金支持,这意味着完成业务新的增长必须用雅虎中国自身盈利来做支撑,周鸿祎肯定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强烈要求雅虎总部大幅度增加投资预算。对中国发展战略摇摆不定的杨致远无法答应周鸿祎的要求,双方的矛盾随着雅虎财政年度预算开始慢慢公开化。
雅虎每年的财政预算都在上一年的6、7月份开始编制,周鸿祎发现新财年预算并没有对中国市场有什么资金投入。他当时并没有太过于激动,因为预算最终要在12月份才能正式确定。但事实是,在2004年7月份,雅虎中国在推出1G邮箱后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时间点和财政预算时间不谋而合。周鸿祎开始观望,此时他还抱着希望。
到了12月份,这个预算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的迹象。2005年初,周开始和雅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周鸿祎透露,在谈判过程中,他提了两个方案:收购金额不变,长线的邮箱和搜索业务再拨一笔额外的费用;或者双方都退一步,协议提前结束,最后支付的金额不按照当初设定的利润收入目标来确定,而是直接确定一个比原定收购价格低的金额,但雅虎总部都不同意。
后来,雅虎总部也给周鸿祎提了一个方案,请周鸿祎和他的团队留下,以收购金额原价为标准支付周鸿祎所属股权应得,但周不要干预雅虎收购其他股东股权的应付款。这次轮到周鸿祎不同意了。
激烈的谈判一直持续了5个月。据一位当时的雅虎中国员工回忆,一次周鸿祎在越洋电话里同总部吵得很凶,挂了电话后,扔东西将自己办公室的玻璃砸得粉碎。双方的互不相让使得雅虎中国的业务受到极大影响。2005年上半年,雅虎中国的业务几乎停滞,管理团队只顾安排自己的事情,甚至集体出游,员工也人心惶惶。
周鸿祎的要求也并不算过分,杨致远等雅虎高层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董事会还是认同需要将长远发展作为雅虎中国的发展目标,并在1.2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拨款500万美元用作投资。但此时已经是2005年的5月,中国的网络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盛大突然成为新浪的最大股东,网易也悄悄地加强内容建设——这些对雅虎来说,都是不大不小的外部威胁。
500万美元对雅虎想要达到的目标来说远远不够,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戏称,“现在网络界的收购都是千万美元级别,雅虎的钱不能买下任何公司,只能自己发展,而自己积累的速度显然又太慢了。”
争论最后的结果是周鸿祎宣布离职,收购协议提前结束,雅虎前后共支付给3721股东9000万美元,3721归属雅虎中国。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祎正式确认自己于8月31日离开雅虎中国。
一段看似走上正轨的雅虎中国,因为总部高层在投资上的畏首畏尾,大好前程就白白浪费了。而此时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在网络增值业务中赚得盆满钵满。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