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经济(080813)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次贷危机 中资银行何以损失较少逃过了一劫?

 

CCTV.com  2008年09月05日 10:2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证券报  

  次贷危机爆发一年多来,市场一直高度关注着中国银行业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国际同行一个个被弄得狼狈不堪,人们对国内银行的担忧不断积累。然而,人们等来的却是一张张颇为光鲜的报表。在“两房”危机引发的新一轮风险暴露中,中国银行业所认领的损失也只是小菜一碟,将已经发布的中资银行半年报与里昂证券一个多月前的预测相比,实际规模小了不少。虽然与次贷和房地产金融相关的风险尚未充分释放,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金融机构逃过了一劫。

  与此相比,国家层面上的外汇投资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报告显示,在“两房”的外国债权人排行榜上中国位列首位。刨掉商业金融机构所持的债券外,剩下的大部分应为中国外汇投资机构所持有。

  我们当然应该为中国的银行业感到庆幸。但庆幸之余不禁要问,中资银行何以能逃过一劫?客观地说,我们很难将这种成功归结为其独有的先见之明。在这场被索罗斯称为一生中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系统性的,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从国际范围上看,投行高盛较好地在危机前实施的做空机制,具有一定超前性,其他机构如摩根士丹利都乐观地设置了压力测试的参数,因而深陷其中。中资银行基本能置身事外,主要还是因为其国际化程度本身不高。

  客观上,中资银行“走出去”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的开始阶段只能是浅尝辄止。外汇投资机构就不同了,它们必须把外汇投资于各类国外资产,而在国外资产组合中,“两房”的政府背景浓厚,持有两者发行或担保的相关债券还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高收益,中资银行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缺乏积极性。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存贷款的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2007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加息,活期存款利率没有提升,而在信贷规模控制下,各家银行提高贷款利率的定价能力增加,导致存贷款利差有所扩大。半年报显示,招商银行2008年上半年的净利差创出历史新高为3.66%。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收益率。身为最赚钱的银行,工行上半年的利息净收入达1317.85亿元,同比增长28.9%,占到营业收入的85%。

  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也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海外银行息差大约在1.5-2个百分点之间,而国内银行却有3-4个百分点,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吃息差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连外资在华银行对吃息差都乐此不疲,中资银行还有什么必要大幅涉险海外资产呢?

  因而,中资银行成功躲过次贷危机的“秘诀”主要在于战略不够国际化,业务也不够现代化,而不是其在风险控制上高人一筹。说到这一点,我们在庆幸的同时,还应该有些别的感想。我们的银行终究要直面全球竞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之初,有机会见识到发达金融工具铸就的黄金盔甲背后的可怕弱点,是上了及时的一课,受益良多。高评级的债券看起来类似准政府的基金,非常安全,但当极端情况出现时,风险的再评估将导致资产价格的意外波动。这要求中资商业银行深刻了解这些金融工具,并审慎地做好压力测试。毕竟,当我们足够开放之后,对风险的控制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能指望幸运女神的眷顾。

  中资银行应该在当前的好日子里准备好过冬的干粮。最好的途径是尽快向国外同行学习并吸收它们的教训,这是一项战略投资。国内已经有不少银行开始这么做,积极寻找国外合作伙伴或直接并购国外机构。这些举措看上去有很大的抄底之嫌,但便宜毕竟是好事。关键在于,中资银行应该通过合作或并购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平台。关起门来,规模再大,也难成强者。这便是中资银行在逃过次贷危机这一劫之后,应该思考探索的命题。

抢 眼 新 闻

典当行里可以淘到钻戒

巴菲特不做老鼠仓

吴敬琏"间谍案"关键人出现

深圳怎么就断了供?

可口可乐要24亿喝掉汇源

普京不俗登《名利场》榜首

降价or涨价?王石PK潘石屹

奥运带给你幸福感了吗?

星星点灯 照亮股市前方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