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全社会全行业都被调动起来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很多人因为工作、或出于自愿去了第一线,目击了大量残酷、毁灭性场景,或被人误解、甚至遭受诟病,那些来自他人的和自身的负面情绪在这个悲惨世界当中无法寻找到足够大的出口,于是跟随他们回家、郁积,并成为心结。
昨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负责,来自北京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的50多名心理学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在北京市发起对抗震救灾救援归来人员的心理干预行动。
5月22日,四川安县,心理专家正在教救援队员唱歌跳舞。本报记者 浦峰 摄
SOS!救援一切,包括我们自己! 没法摄影没法睡觉,我要崩溃了,谁来救救我?
1 在灾区失控 在北京自责
●阿雁,中国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志愿者
刚到灾区的时候,虽然看到的都是灾民的惨状,但由于工作紧任务重,人一直处于亢奋当中,每天在完成了自己的救助工作之后,虽然身体异常疲惫,但感觉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忍不住要向别人诉说。小的时候,我曾经看过唐山大地震后城市中遍地地震棚的景象,这次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常常让我感觉到一种熟悉的陌生,我因此变得更敏感,某些人的某些经历和我的经历有些相似,便会不断给我更大的冲击和震撼,这时候感情上便会出现无法承受的情况,情绪波动开始增大,也可以说我在这种压力状态下就是本性地活着,没有任何控制和伪装了,会强烈地感叹命运的不公等等。幸运的是有很多资深的心理学家和我沟通,每天通过跟他们长时间聊天,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专业的支持,心态也逐渐平衡了。
在返回北京之后,自己反而不如在救援工作当中冷静了,失落感一直围绕着自己,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究竟为灾区做了什么?然后感觉到内疚和自责。而这种心态也让我变得很着急,我拼命去工作,四处联系,就希望赶快谈成一些支援项目,能够继续为灾区再做点事情。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参加一次心理工作坊,在专家的帮助下我才终于平静了下来。
采写/本报记者 蒋理
本版专家支持:陶然,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副主任,首批医疗救护队心理专家 王霓,心理咨询师,四川心理救助志愿者培训老师